學校有這麼多靈異現象,是因為過去為亂葬崗…。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2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車子行經辛亥隧道,廣播有時會自動切換頻道,甚至出現充滿雜訊的誦經聲…。不能用紅筆寫名字,否則會短命⋯。
在機器上擺綠色乖乖,機器才會乖,要是擺錯,機器就會出事…。據說臺灣某廟是陰廟,主神像因久未開光進駐各種鬼怪…。
臺灣第一本有系統性,蒐集10大類100則都市傳說的百科專著《臺灣都市傳說百科》,正是由3位執筆者耗時2年,爬梳這些怪談的起源與背景、騷動與擴散,讓讀者以眼環臺,感受城市裡獨有的獵奇想像與理性趣味。
2016年3月,因為臺北市政府推動城市美學,臺灣鐵路管理局決定拆除位於臺北車站建築上頭,藍底白字標示「台北車站TAIPEI RAILWAY STATION」燈光招牌。許多人因此開始探索這塊招牌的過去,沒想到意外挖掘出一則神祕的都市傳說。
根據臺鐵退休員工、現任臺鐵文化志工隊隊長俞秋苓的說法,她曾聽朋友提過「招牌只要有一個字不亮,隔天臺鐵幾乎都會剛好有事故」,經她觀察似乎確實如此「譬如說車子到什麼地方它機械壞了,或是有人掉下去。」
這塊招牌儼然成為臺鐵運勢的象徵,因此每天下班時,員工都會特別回頭查看,一旦發覺有字不亮,便會趕緊向行政單位通報。
圖/取自Unsplash。攝影者Jia Wei Ng。
「臺北車站招牌預兆」是一則較小眾的都市傳說,很可能只在臺鐵的員工之間流傳,卻因2016年招牌拆除,被記者報導出來。這則傳說最早在什麼時候出現?目前並無文獻可考,不過追溯歷史,還是能推斷出一個大概的時間。
臺北車站經過多次改建,地址也經歷多次變更。如今我們所見到的臺北車站,是1989年,因鐵路地下化而改建的第四代設計。
但在第四代車站啟用時,屋頂上還沒有會發光的招牌,那時的「台北車站」4個字還是水泥浮雕。
然而,這樣的招牌在入夜後根本看不清,時常有外地旅客反映晚上找不到車站在哪裡。於是1991年,陳世芳上任臺鐵局長後,便將招牌改為燈光式設計。
換句話說,從1991年安裝到2016年拆除,「臺北車站招牌預兆」的傳說,最多也不過流傳了25年的時間。
然而不論時間長短,這則傳說之所以誕生,自然有其道理。
作為臺灣鐵路交通門面、位於首都的臺北車站,一直以來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就連臺鐵局長的辦公室也設立於車站之內。
這樣的印象,或許很好地解釋,為何明明是只存在於臺北車站上方的發光招牌,其故障與否,卻被認為能預知全臺鐵路是否發生事故。
除此之外,根據臺鐵官方網站公布的事故資料,以2020年來說,一整年的大小事故加起來一共630件!也就是平均一天就有將近2起事故發生。
這樣頻繁的事故發生率,隨便哪天招牌的燈故障,都可以被視作「成功預言」事故發生的證明。如此一來,要產生「臺北車站招牌預兆」的聯想,似乎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圖/臺鐵中壢站。陳心慈攝。
在民眾心中,臺鐵一直都有著容易誤點、事故頻傳的印象。2019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便曾針對臺鐵的誤點,撰寫《解鎖台鐵誤點之謎》報導進行全面分析,而這些造成誤點的種種問題,同時也是臺鐵事故頻傳的原因。
事到如今,燈光招牌被拆除,「臺北車站招牌預兆」的傳說也隨之煙消雲散;然而臺鐵長久以來的積弊,卻並未跟著解除。
「臺北車站招牌預兆」與其說是預知災難,不如說是一種警訊,若是放任積習已久的問題不去解決,再多的預言,恐怕也無法阻止災難的發生。
圖/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蓋亞文化提供。
本文摘自《臺灣都市傳說百科》,蓋亞文化出版。
共同作者介紹|楊海彥
1991年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長期研究臺灣妖怪、怪談、民俗和文史,致力於實踐腦中幻想,並持續進行遊戲設計和小說創作。
設計桌上遊戲《說妖 Legend Has It》、實境遊戲《光之屋》。參與著作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旅遊隨筆《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小說《說妖 卷一:無明長夜》。
共同作者介紹|謝宜安
1992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及若干文學獎。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以及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共同作者介紹|阮宗憲
臺中人。過著白天公司與晚上工作室的雙重生活,將文史研究當作興趣,回過神來已經共同參與了3本書和2個遊戲開發。
設計桌遊《說妖》,參與著作《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
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與實地考察,每月例會一定要配著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