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專訪X導演鄭芬芬:台灣工人專業常不受重視,社會應顛覆價值觀,像德國工人地位、薪水都很高。

《做工的人》養鱷魚藏這意義!原作者要導演鄭芬芬「隨便改寫」

《做工的人》養鱷魚藏這意義!原作者要導演鄭芬芬「隨便改寫」 圖/大慕影藝提供。
作者:魯皓平
攝影:魯皓平
日期:2021-10-10

編按:改編自2017年林立青同名散文集的台劇《做工的人》,以喜劇手法串起3名工人的故事,描繪小人物生活裡許多無奈與艱困,讓觀眾不自覺隨角色詮釋和劇情轉折笑中帶淚、淚中帶笑,情緒久久無法自拔,也因此讓該劇於2021年金鐘獎上大放異彩,不僅男主角李銘順擒第2座視帝,黑馬仕凌也雙料獲獎,同時該劇更奪下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導演獎及迷你劇集獎等殊榮。

作品備受評審肯定的導演鄭芬芬,致詞時先是在台上鼓勵小人物永保希望,並驚喜宣布《做工的人》確定開拍電影版,突然報喜,讓影迷們全都喜出望外,據悉電影版故事將聚焦在噗嚨共工人3人組如何相識的故事。

然而在看電影前,這部影集的感動,絕對值得觀眾先一再回味。一起來看導演鄭芬芬的《遠見》專訪。

《遠見》專訪 - 導演鄭芬芬

2017年,工地工程師林立青所著述的《做工的人》正式出版,作品一推出,隨即受到各界熱烈的迴響和討論──樸實的筆觸、簡單卻深刻的內容,讓這本全台少數以工人角度為出發點的作品,喚醒了許多討論和青睞。

透過他的文字,許多人才真正了解底層勞工的生活,並在階級差異中讓社會大眾看見勞工的處境並共同思考,他期待這些勞動者的價值應當被眾人看見,並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熱烈的討論讓書銷量不斷創紀錄,也讓劇組發現了改編為影集的可能性。

影集《做工的人》導演兼編劇鄭芬芬分享,一開始當這本書最火紅的時候,她其實並沒有注意到,直到一個偶然間當評審時,發現這本田調的書目,並在朋友推薦下馬上買來看。

「我一天之內就看完了整本,如此平易近人的筆觸,我看完就告訴自己好想拍!」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很特別,有一個監工文筆這麼好,在他的描述下,工人都變得有活力且十分有趣,雖然離許多人的生活比較遠,但那之中潛藏的人物情感,深深能打動讀者。」

大量田野調查,只求劇本能真實

導演鄭芬芬對田調的過程非常講究。大慕影藝提供。圖/導演鄭芬芬對田調的過程非常講究。大慕影藝提供。

後來,在一個因緣際會的偶然中,鄭芬芬和多年老友、監製林昱伶在聊天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對方早就已經談好了版權,她笑說這是個「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代表,也讓本來就非常積極想拍這劇集的導演,有了更想要全力拍好的決心。

《做工的人》劇情描述,鐵工兄弟阿祈、阿欽、板模工昌仔和怪手阿全,幾個懷抱發財夢的好友,在工地裡扮演一場又一場荒謬搞笑的發財戲碼,這些古怪夢想述說著這群人面對的各種困境,一直幫人做工蓋房,自己卻只能望樓興嘆。

有著各種人生難題的他們,努力用堅持的方式活著。但,只是再怎麼樂觀,如果期待的希望一直事與願違,還能怎麼撐下去?

事實上,從初期決定拍攝,到後期正式殺青、剪輯、製作,前前後後整整花了劇組一年半以上的時間,而導演鄭芬芬更是為了故事的真實和可看性,花了大量的時間進行田調和研究,只為了讓工人的故事能夠以最純粹且感人的面貌和觀眾見面。

從原著到改編劇本,林立青完全尊重

《做工的人》工地實景拍攝,一切十分不容易。大慕影藝提供。圖/《做工的人》工地實景拍攝,一切十分不容易。大慕影藝提供。

於是,她和作者本人見面,聊了非常多書本內的故事和題材,而什麼都侃侃而談的林立青,也完全不吝分享他各種經驗和知識,最令鄭芬芬激賞的,是原作者完全不干預劇本任何的改編和創作。

「我覺得他是我遇過觀念最正確的原作者了!」鄭芬芬笑說「立青一直告訴我隨便改、盡量寫,就連劇本出來也沒有太大意見,唯一他認為不太貼切的部分就是鱷魚的橋段。」

但鄭芬芬表示,之前有一則在工地裡發現鱷魚的新聞報導,覺得有趣,於是決定把鱷魚寫進故事裡「鱷魚擁有強悍力量的下顎,咬合力是動物當中最厲害的,象徵這群做工的人對於夢想緊咬不放的精神,加上鱷魚皮也呼應故事中的發財夢,和劇情也十分切合。」

前置作業就耗盡許多苦工

為求戲劇效果,導演特別在劇情中加入鱷魚。大慕影藝提供。圖/為求戲劇效果,導演特別在劇情中加入鱷魚。大慕影藝提供。

而為了瞭解整個工地的施工過程和全貌,鄭芬芬光是為了田調,就看了不下百個施工現場,不僅被太陽曬得灰頭土臉,那危險的程度更自然不在話下。

「我們看了工程的狀況、房子的階段,更對不同的工種有著全面性的了解,加上技術面的問題、施工層面的難易度、RC(鋼筋混凝土)與SRC(鋼骨鋼筋混凝土)的建案差異等,更和許多的工人聊天、訪談,從中挖掘出不同的故事和溫暖。」

比方說,板模工、電工、水泥工、鐵工之間不同的專業如何配合,彼此之間的各種眉角,搭上攝影鏡頭的運鏡和劇情取捨等,都是一門學問。

為了做好《做工的人》,除了初期的各種前置作業外,各種拍攝時的高張壓力也都攬在導演身上,特別為了找到真正工地的實景拍攝,也煞費了許多苦心。

演員們演活了工人樂天、勤奮的面貌。大慕影藝。圖/演員們演活了工人樂天、勤奮的面貌。大慕影藝。

「為了務求真實,我們一開始就決定要用真的工地拍,但拍攝勢必會耽誤原本真正建案的進度,所以幾乎處處碰壁,沒有工地願意讓我們拍。」

好不容易,在開拍日期已迫在眉睫的狀況下,劇組終於在台南找到願意出借拍攝的工地「建築結構就是想像的樣子,加上董事長一口就答應,真的十分榮幸。」

由於不能干擾工地現場的實際作業,劇組多半在工人上工前和下工後拍攝,在拍攝前,原作者林立青常帶著劇組到各地的工地見習,讓劇組理解並熟悉工地的規矩和師傅的行話;而拍攝期間,鄭芬芬每天上工前都會拜拜以求平安,並時刻緊盯所有人是否做好安全措施「這真的是我人生腎上腺素每天都飆到最高的時候。」

顛覆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和印象

導演鄭芬芬。魯皓平攝。圖/導演鄭芬芬。魯皓平攝。

鄭芬芬提到,拍這部戲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批判社會階級,也不是為了要幫底層的勞工發聲,而是希望把「台灣人的精神」拍給國際看,用「在地國際化」的魅力發揚光大「我其實是要大家關心這群工人,大家才會為他們著想。」

她坦言,在台灣許多人的刻板印象中,工人往往是「不讀書」「做苦工」的印象,而且工人的專業往往都不受重視,但是在國外,例如德國,工人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薪水也非常的優渥「這是台灣應該去顛覆的價值觀和社會現象。」

畢竟,在鏡頭下所看見的這群小人物,都是台灣社會的縮影,無論是面對生活或工作的各種困境,他們努力地用自己的方式生存下去,她說《做工的人》是一部喜劇基調的劇「因為我所認識的工人朋友,更多時候是在照顧別人,並用一種樂天的方式去面對生活逆境。」

她將這部戲聚焦在小人物的共通情感,呈現「台灣最美的風景就是人情味」「我希望有人看了這部劇之後,能多去關心不同族群的人。」

對安全絲毫不馬虎的工作環境。大慕影藝。圖/對安全絲毫不馬虎的工作環境。大慕影藝。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人物觀點經濟就業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備戰奧運2年邊抗癌!馬祖拳擊女力陳念琴:賽後跪哭吻地非懦弱
不當宜蘭天龍人!募百萬高手彭仁鴻蹲點「金魚厝邊」造藝術頭城
五月天怪獸、齊柏林力挺!胡文偉練習曲書店敲奏花蓮新城棒球夢
魯皓平

魯皓平

喜歡文字、熱愛攝影,夢想是可以透過不同的吸收閱歷,傳遞更多精彩故事。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