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奉天宮不只每年湧進千萬進香客,當地還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故鄉!

不聽神明的話?開台媽祖娘娘前爆衝突,看嘉義新港奉天宮有多靈

不聽神明的話?開台媽祖娘娘前爆衝突,看嘉義新港奉天宮有多靈 圖/取自新港奉天宮臉書。
作者:王新民
日期:2021-10-05

編按:新港奉天宮前近日爆發喋血事件,3名少年疑因債務糾紛南下堵人,朝被害人噴辣椒水,並以利器造成其刺傷、砍傷,最後遭警方循線逮捕。在廟面前如此囂張,看來是不知道奉天宮媽祖娘娘「開台媽祖」的稱號,而且一直以來,新港奉天宮信徒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都會吸引數以千萬的民眾前來朝聖參拜,堪稱全台認證的靈廟之一。究竟新港奉天宮背後有什麼傳奇與文化?讓《城市學》告訴你。

雨水生百穀,穀雨是春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正值每年媽祖的生日,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不但迎來了各地的香客,在嘉南平原上,此時也正有一片欣欣向榮的洋桔梗。

媽祖是台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每年農曆3月媽祖聖誕,萬千信眾慶生,而有「3月瘋媽祖」之謂。新港的洋桔梗產量居全國之冠,3、4月盛開,適逢媽祖生日,所以又稱「媽祖花」。

新港奉天宮媽祖娘娘遶信徒眾多。江星翰攝。圖/新港奉天宮媽祖娘娘遶信徒眾多。江星翰攝。

新港媽好年輕,橫渡日月潭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全台2千多座媽祖廟,各有轄區,也互有交流,其中大甲鎮瀾宮每年遶境進香新港奉天宮,規模之大則為全台之最。

新港奉天宮的媽祖隨先民渡海來台,已有近400年歷史,而奉天宮創建至今則有202年的歷史。

新港金益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林伯奇說,新港奉天宮每年從元宵就開始「瘋媽祖」。他表示,奉天宮媽祖上元遶境從清領、日治迄今都沒有間斷過。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人間事分分合合,新港奉天宮的媽祖史,正是一頁先民的移民史。新港古稱笨港,早在17世紀即出現在荷蘭的古地圖上。

乾隆年間,天災人禍,將笨港一分為二,原來移民混居的狀況被打破,繼而的漳泉械鬥,更在兩地築起人心的藩籬。嘉慶年間颱風再迫使兩地居民遷居,笨港天后宮從此一分為二,形成北港朝天宮與新港奉天宮間的正統之爭。

神界的和諧終不敵人界的「合縱連橫」。早期大甲鎮瀾宮每年媽祖聖誕都會到北港朝天宮「謁祖進香」,為擺脫「分靈」的身分,大甲媽於1988年改繞道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

奉天宮開台媽祖近年更是創舉不斷,首創出國巡行紐約、首次徒步環台祈福、首登玉山、首創「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號」,橫渡日月潭。開台媽祖突破傳統,正在走一條自己的路。

新港奉天宮昔日的模樣。取自新港奉天宮臉書。圖/新港奉天宮昔日的模樣。取自新港奉天宮臉書。

新港客廳好創意,林懷民的故鄉

新港不新,是個老鎮,是漢人開拓台灣最早的根據地之一,奉天宮就是這座老鎮「活的歷史博物館」,新港人團結、創新,在古意之上處處萌發出新生的驚喜。

舊倉庫成了充滿藝術氣息的文化展示館;百年鐵道站長宿舍變身「新港客廳」;媽祖遶境的隊伍,出現了環保陣頭;新港藝術高中並組成創意十二婆姊陣、電音神童團,傳統的沃土上,紛紛開出新芽。

新港與北港由於地理位置及居民性格的差異,兩地也發展出不同的城鄉風貌。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說,漳州人耕讀世家,文風鼎盛;泉州人自古即為海上絲路起點,較為重商。

即便如今,城鄉性格依舊,北港商業繁榮,號子林立;新港商業雖沒有北港繁榮,但書局密度卻非北港所能望其項背。

新港的文風是遺傳的,流在新港人的血液中。新港金益芳文史工作室負責人林伯奇考據,早在清道光年間,笨新南港的文人,即成立蘭社,以文會友,並奉祠文昌君,後地方士紳出錢出力,成立登雲書院,傳承漢學,新港地區的文風自此奠基。

新港的漳州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漳州角美地區五社(村落)的林姓人家,分為春、梅、蘭、竹、菊五房,俗稱五社林。新港春大社傳人即是知名的雲門舞集創辦人 - 林懷民。

雲門舞作「薪傳」首演,林懷民特別選在新港國中演出。雲門的舞蹈演員用肢體描述著先民渡海來台,篳路藍褸,以啟山林的拓荒故事。這不僅是林懷民的尋根之旅,更是新港郷民對先民的集體記憶。現代碰撞鄉土,全台轟動。

林懷民要薪傳的不只是先民的故事,還要傳承文化的根。他拋磚引玉,捐出15萬元演出費用,他的理念與小鎮醫生陳錦煌不謀而合,於是共同推動成立了新港文教基金會。首創鄉鎮基金會的先鋒,並成為國內社區營造典範。

陳錦煌醫生雖不姓林,卻與春大社有著血緣關係,他的祖母是林維朝的親妹妹,卻因八字不合,從小被送到佃農陳家,從千金小姐變成童養媳。

兩家的社經地位相差雲泥,但卻沒能貶抑陳錦煌志向的高度。29歲時,頂著台大醫師的光環,毅然決定返回窮鄉行醫,位在奉天宮旁的診所是他醫病的地方;位在新港文教基金會的辦公室,則是他醫治社會的診所。

新港文教基金會的成立,成為這座老鎮新生的轉捩點。陳錦煌說,教育才是文化的根。他從推動閱讀,向下扎根,從圖書館到文化生活圈,舊館舍變身為新的文化展示空間,不僅是地貌的改變,更是人心的改變。

新港奉天宮媽祖娘娘遶境場面浩大。江星翰攝。圖/新港奉天宮媽祖娘娘遶境場面浩大。江星翰攝。

新港香好文創,夕陽變朝陽

新港奉天宮不只是一間在地區域的廟宇,而是一間全台性的廟宇,每年數以千萬的進香客湧入新港,跟媽祖相關的行業也蘊孕而生,如新港的製香、交趾陶與剪黏、新港飴等。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傳統的夕陽產業,卻能在傳統中汲取養分,從單純製造的二級產業,升級為文化休閒的六級文創服務產業。

從製香工廠變成香藝文化園區;從交趾陶製作工坊,變身為交趾陶剪黏藝術村,新港的創新,正為傳統產業注入了新生命。

基金會的作為,也感召飄流在其他縣市的新港人返鄉創業,板陶窯工藝園區負責人陳文忠,這位交趾陶大師的傳人返鄉創業,並開始推動農村再生計畫,讓小農村變身為板頭交趾陶剪黏藝術村。

板頭村曾是「笨港開台第一村」,百年歷史的糖廠舊鐵道貫穿全村,銜接著古蹟復興鐵橋,與北港隔岸相對。這條糖廠的舊鐵道,曾是糖鐵的黃金路線,更是沿線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但因時代變遷而於1982年停駛。

舊鐵道像通往過去的時光軌道,承載著新港人美好舊時光。板頭村人將舊車站復刻,交趾陶師傅將兒時記憶,用馬賽克拼貼的歡樂童偶,散播在田野間,50年前的童顏與笑聲瞬間凝固在現代的時空裡。傳統的交趾陶,在廟宇外也找到了新舞台。

曾經與奉天宮共生的製香業,也在與基金會共同催生的「新港文化休閒發展協會」的協助下,升級為「新港香藝文化園區」,讓香道文化也能走出廟堂之外。

新港香藝園區的展示廳裡,有一幀宋人十八學士圖的放大複製版, 宋朝是中國歷代用香最蓬勃的朝代,四個學士圍坐方几,一人捋鬚而坐,一人展書而讀,兩人端坐,凝視著几上的一尊香爐,香煙裊裊,若有所思。

新港香藝文化園區,是全國第一座以「香」為主題的文化園區,園區結合香文化展示館、製香工坊、香料香草生態園區、香藝庭園餐廳及名香民宿,提供遊客全方位的「香之體驗」。董事長陳文忠說「我要把香的用途從宗教帶進生活;把傳統產業變成文化創意產業。」

透過社區產業、地方特產及文化休閒產業結合的整合行銷,陳錦煌說「新港就是最大的品牌。」

【 文稿時間 2013年10月08日 】原文連結:https://www.gvm.com.tw/article/51934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地方南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需要被撫慰的心靈很多…大甲媽、白沙屯媽祖遶境人數暴增
台南古都人文薈萃,連「階梯」都能說出一套故事
最愛台的土耳其人!吳鳳:想融入就該了解台灣的故事
王新民

王新民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