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抗疫的集體記憶!早期民眾防疫觀念不足,常求神問卜、取漢藥治病,甚至因疫區封鎖爆警民衝突。

懼消毒水、確診火葬造孽!台博館《疫觸即發》喚台灣百年戰疫史

懼消毒水、確診火葬造孽!台博館《疫觸即發》喚台灣百年戰疫史 圖/《疫觸即發》特展以「近代交通」為切入點,透過歷史性視野,看19世紀乙未戰役的浮世繪和戰地衛生報告,從不同視角的戰事觀點、軍隊染疫情形。台博館提供。
日期:2021-09-29

回顧台灣社會,百年來也曾有多次戰疫經驗。如今COVID-19也影響全球文化機構,嚴重衝擊博物館運作,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0年因此對全球博物館進行2次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都指向博物館將面臨閉館潮、失業危機與數位轉型3大難題。有鑑於此,台博館特別順應時下觀點,結合時事與台灣史角度,推出《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特展,橋接當代議題,更積極在教育推廣業務上結合數位與跨域轉型,藉此引發觀眾對生活環境的討論及反思,盼提供大眾另一種思維,認識疫情影響。 

國立台灣博物館2021年9月29日起,於鐵道部園區推出《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別展》,從公衛、交通與人民視角,藉由台博館日治時期以來館藏的浮世繪、畫報、照片、卷軸,以及漢人民俗文物等,搭配戰前戰後衛生檢疫史料,加上民眾訪談、防疫物品等素材,開啟台灣百年防疫經驗與現代轉型的時光旅程。

《觸疫即發》特展展出台灣戰疫歷程。台博館提供。圖/《觸疫即發》特展展出台灣戰疫歷程。台博館提供。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洪世芳表示,「近代公衛與防疫」是台灣重大的現代化事件,但公衛制度的推行,往往給傳統文化帶來衝擊。因此《疫觸即發》特展以「近代交通」為切入點,透過歷史性視野,看19世紀乙未戰役的浮世繪和戰地衛生報告,從不同視角的戰事觀點、軍隊染疫情形。

《觸疫即發》特展展出今昔檢疫措施。台博館提供。圖/《觸疫即發》特展展出今昔檢疫措施。台博館提供。

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無知和恐懼

在經歷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1895年運兵船「未上岸即染疫」的澎湖之役等事件後,日本在台灣建立海港檢疫制度、發佈傳染病預防規則等防疫政策,開啟台灣人前所未有的防疫體驗。

嚴格的檢疫措施,引發政府和在地社會的緊張關係。從當時報導可以看出,有些民眾認為用消毒藥水是「冷水害人」;火葬是「燒人身屍」;解剖則是「破人屍身」等,反映當時檢疫措施對本島喪葬文化的衝擊。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過去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多有不適應。台博館提供。圖/過去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多有不適應。台博館提供。

缺乏疾病知識的民眾,常尋求傳統醫療文化,仰賴求神問卜,拿取漢藥治療。台博館提供。圖/缺乏疾病知識的民眾,常尋求傳統醫療文化,仰賴求神問卜,拿取漢藥治療。台博館提供。

民間社會對防疫措施多有不適應,常尋求傳統醫療文化,仰賴求神問卜,拿取漢藥治療。加上郵便與鐵道等現代交通制度發展,其網絡也成為傳染病擴散路徑,均成為傳染病防治的挑戰。

COVID-19防疫平安符。台博館提供。圖/COVID-19防疫平安符。台博館提供。

疫區封鎖!嘉義布袋爆警民衝突悲劇

戰後政治情勢動盪,海港檢疫廢弛、走私貿易興盛,傳染病再度爆發,在1946年因缺乏配套的疫區封鎖政策,導致嘉義布袋發生警民衝突的悲劇事件。

台博館提供。圖/台博館提供。

所幸台灣在1950年代,透過美援與國際援助,搭配校園衛教、兒童預防接種等措施,以及基礎衛生建設逐漸提升與完備,逐步邁向公衛先進國家。

台灣人抗疫的集體記憶

最後《疫觸即發》特展以21世紀台灣重大傳染病事件為主軸,包括SARS、COVID-19等防疫經驗,介紹台灣齊心抗疫與創新突破的集體記憶,同時呈現疫情下的社會影響、產業震盪等統計資料,提醒大眾社會重建與經濟復甦是一條漫漫長路,需要全民團結合作、充分了解,才能有效防禦。

台博館提供。圖/台博館提供。

《疫觸即發:百年島嶼戰疫》特展
時間:2021年9月28日~2021年11月6日 (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
*提醒民眾防疫期間請預約入館。 

👉 追蹤+按讚城市學FB官方帳號,加入IG粉絲,最新城市議題不漏接!

關鍵字:觀點觀光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樂高病房」成防疫最佳助力!MAC Ward為何能帶動醫療革命?
不是BNT?醫推第1劑打「這疫苗」保護最好、間隔第2劑愈久愈強
城市學編輯部

城市學編輯部

1995年起,《遠見雜誌》每年發表「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調查」,以具體民意反映地方施政成果。因此,《遠見雜誌》於2019年創立《城市學》,我們聚焦城市美學、人文活動、地方治理和智慧科技四大面向,邀你一同探索城市發展的有機未來。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