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根據內政部統計,7年級生逐漸開始成為台灣社會經濟結構主要組成,但這些年紀介於30到39歲的人,有高達45%未婚。結婚率低落的原因很多,房價高、薪水低帶來的生活壓力,或是思想與觀念的改變,難以歸納出一個結論。
這當中,政府能做的有多少?偏重於鼓勵生育而非鼓勵結婚的補貼政策,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事實上,高齡化、低生育率比台灣還要更迫切的日本,確實就透過金錢補貼方式,鼓勵年輕人「先走入婚姻,再談生育」。
根據內政部統計,近年結婚對數高峰為2015年的15萬4024對,隨後便逐年下滑。來到受疫情衝擊嚴重的2020年,結婚對數來到史上第2低的12萬0397對,2021年預期會進一步下滑,單是上半年累計結婚對數5萬6913對,就比2020年同期少了約1成。
而低結婚率,也直接導致生育率連年下滑,2020年台灣首度出現「生死交叉」,死亡人數首度超越新生兒數,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
到底台灣年輕人不結婚的原因是什麼?說法眾說紛紜,時代進步帶來的新觀念、單身族也能過得很好,讓走入婚姻不再是年輕男女最嚮往的人生目標;此外,觀念差異、生活壓力等,都是可能的影響因素。
生育率不斷下滑,很直接的就可以聯想到逐年減少的新婚夫妻對數。台北市長柯文哲就曾意識到此問題,而提出「結婚補助」的構想,雖是國內首長受度提出這樣的構想,但也僅在討論階段,最終仍不了了之。事實上,北市府內部也有討論過,最終和專家學者討論之後才取消此一規劃。
最大的癥結點在於,「結婚」是踏入人生新一階段的第一步,後續才會接著迎來生子、成家、立業等;官員坦言,政府要推動這類的補助,也發不了多少錢,且要民眾為了幾千、幾萬去結婚,也不太合乎常理,重點還是在於男女雙方的共識以及對人生的規劃,這部分也是外界難以介入的。
因此,目前政府主要的補貼,還是放在如何讓新婚夫妻婚後的生活負擔少一點,盼藉此讓年輕人能稍微更嚮往婚後生活。較可惜的一點是,只有公務員享有較多的結婚補貼,最高可領到2個月的薪俸額;至於一般民眾,政府則規劃《青年安心成家方案》,提供房屋租金補貼或是低利率的房屋貸款。
最大宗補助還是擺在生育的部分,政府規劃有一系列「祝你好孕」的補貼與友善措施,共同來分擔父母生、養、育兒的負擔。從生育補助、育兒津貼到托育補貼、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幼兒園補助等,一應具全。
而同樣是低生育率、低結婚率大國的日本,根治這個現象的方法就直接的多。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日本政府在去年決定,上調新婚生活補助從原本的30萬日圓一口氣翻倍提升到60萬日圓(約合台幣17萬),並且將年齡條件及家庭年收入放寬。
根據日本研究調查顯示,25到34歲年輕人不願結婚的理由,有29.1%的男性和17.8%的女性,都卡在「缺乏結婚資金」,因此日本政府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先增加年輕人踏入婚姻成家的意願,先提高結婚率,再進一步提高生育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