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算疫情趨緩,但新北依然與北市一起,被各種標籤圍繞。「全國陪雙北坐牢」「擺爛兄弟」……,昨天台南市長黃偉哲更在記者會上痛批「全國民眾都在忍雙北」。網路上,各種不堪的攻擊更是此起彼落。
但平心而論,如果新北真的防疫「擺爛」,確診數字不可能成功下降,從每日上百例的高峰,降到如今部分熱區甚至轉為零確診。回首疫情爆發之初,究竟新北市府做了哪些努力?
關鍵是「科技x公衛」,兩大團隊攜手,檢證疫情、配置措施。當「相信專業和科學」,才是疫情能成功壓抑的關鍵。
「5月12日,新北市就先宣布八大場所跟公有場館關閉,」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坦言,疫情來的迅速,新北又因地形特殊、緊鄰台北市,這次疫情爆發地萬華,就有七條橋緊密相連。事實上,在萬華工作的人們,他們生活圈反而都會往新北走,像是三重、新莊、板橋、土城跟蘆洲等地。
到了14日,在疫情已經確定邁入社區感染、大規模爆發後,新北市便請科技團隊協助找出感染的熱區,並鎖定了八大區域。
圖/新北請科技團隊找出感染熱區,新北市政府提供。
熱區如何認定?「計算出風險值,像是地理環境的條件、傳染的CT值,找出熱區,並分為高、中、低風險。」劉和然也補充,在確定找出熱區後,就立刻到當地設立前進指揮所,整合當地的防疫資源,「區公所、環保局、警政消防通通加入,」並設立快篩站。
後來在疫情爆發之初,新北市便確定了18個熱區,還有11個冷區,新北市府於是採用兩種不同的作法因應。
在熱區,市政府採取「廣篩」策略,這段期間總共設立了39個篩檢站,把「無症狀」「輕症」的感染者盡可能都找出來,阻斷社區傳播鏈。而冷區,則透過「當地精準疫調」方式,撲滅在地傳染鏈,不引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
劉和然相當清楚進行大規模篩檢所帶來的壓力,不論是政治上還是民心都是極大考驗。政治上,對手會利用龐大的確診數字打擊你防疫不利;民心上,民眾更會因身處熱區惴惴不安。
「但我們不能把確診數字壓低,那只是假象。」劉和然強調,市長侯友宜相當清楚「控制疫情不是控制數字」,要儘快把社區傳播鏈打斷,就得不斷鼓勵居民出來篩檢,把「無症狀」「輕症」感染者都找出來,避免社區黑數。
除了科技團隊,新北市這次也仰賴了公衛專家給予精確的建議。其中成員包括公衛專家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台大公衛副教授陳雅美、陳佳堃、陽明大學公衛研究所任一安等人。
其中,陳秀熙教授直接給予新北市府一個明確的目標,參考了墨爾本等國際案例計算出來,當新北市每日的確診數量能夠壓到200以下,就代表疫情相對控制住;反之,若200例以上,則代表疫情不受控。新北市府期待目標可以壓到每日100例以下(5日僅有5例)。
圖/公衛專家給予精確的建議,其中成員包括公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圖左),新北市政府提供。
但他們心中也相當清楚,照病毒進入社區傳染的階段「不可能清零。」只能期待疫情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面對外界批評新北市防疫不利,陳秀熙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也表示,「相當不以為然。」事實上,若非新北市能接受公衛專家建議並快速做出處置,如今新北市疫情不可能控制到每日100例以下,甚至僅有個位數確診案例的情況。
「防疫不能創意,是基本功的紮實,因為各國一年多的爆發大規模傳播,已經有很多經驗可以參考,」劉和然說,疫調怎麼做,各地政府都知道,只是這次傳染太快,必須迅速縮短處置的時間,非常積極處理才有可能斷開傳染。
近日,「市場變成防疫破口」成為大眾焦點,而新北這兩個月防疫過程中,最常招罵的一點,也就是被批評「並未積極管理傳統市場」,但劉和然無奈地苦笑,傳統菜市場有許多不同的生態跟特性,像是在馬路上的、封閉區域的、巷弄中有20多個出入口的,「怎麼可能只用單一套制度,就管理好各地不同的市場呢?」
圖/新北市與各市場自治會合作,找出合適的管理方式,新北市政府提供。
加上總是有民眾會想圖方便、鑽漏洞,就以外界推崇、台北市採用的「身分證尾數」分流進入菜市場制度,綜觀某些地方,尤其是「非封閉場域市場」,依然出現部分民眾搶在管制時間開始前,就進入市場買菜,反而造成另一種群聚。
這也是新北市之所以堅持不採單一原則,而是和各個市場的自治會合作管理,讓最熟悉當地居民習性和生活習慣的當地人,找出最適合當地的管理做法。
事實上,許多傳統市場第一時間便自主管理,比如有的攤商就商量好輪流出來擺攤,有人負責廣播,有些則是當地里長互相協調,這一個里一三五買菜、另一個里二四六。
而新北市政府,則擔任「監督」的角色,檢證各地市場落實成效,一旦不彰,就要求改進、甚至開罰。
「有些管理不佳的市場,我們就會要求停業,已經停了3個,也有自治會評估難以管理而自主休市的9個以上,」劉和然說,侯友宜從小就是在市場長大,「他怎麼會不清楚呢?所以不管外界責難如何,堅持不能用同一套標準去管。」
圖/新北市政府擔任「監督」角色,檢證各地市場落實成效,新北市政府提供。
目前台灣疫情整體呈現趨緩,民眾莫不期待盡早解封。回顧這兩個月,劉和然表示,如果時間倒轉,能做更好的地方,是希望能夠跨行政區做防疫思考,就像這次疫情,就是萬華爆發,但往新北擴散。
「病毒傳播沒有行政界線,」劉和然說,過去並沒有碰過這樣大型的狀況,一下子確診個案又暴增,再加上雙北生活圈彼此條件又不同,很多事情都是邊做邊調整,期待未來中央可以更積極介入協調進行區域聯防,或可以允許跨縣市召開防疫會議,當資訊愈透明、愈專業,節奏就會更快,正式解封之日,也就可以更快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