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交通部調查,疫情爆發一年多來,民眾使用交通運具的習慣已有顯著改變。交通部民國109年日常使用運具調查,全台大眾運輸市占率為16%,創下民國98年以來歷次調查的新低;另一方面,私人機動運具如汽車、機車的市占率逆勢上揚至72.3%,則是歷次調查的新高。
究竟民眾的「後疫情運具使用」是何種型態?《城市學》抽絲剝繭,觀察公車、捷運等大眾運輸在疫情之下的營運狀況,再看國內外民眾對私人運具的依賴,推升新興產業的發達,而上班族在疫情出現轉機後,通勤也會恢復往常嗎?
大眾運輸的運量在疫情期間雪崩式下滑,根據公路總局統計,截至6月28日,已有48家客運業者提出減班申請,公路總局已核准400條路線平日減幅57%,假日減幅則高達63%。
客運業者不堪運量持續探底,福和客運在7月1日發出公告,指出公司因疫情及大環境經營不易等因素,造成營運困難,將於8月起停駛,感謝員工一路支持。
福和客運現僅剩一條營運路線,也就是基隆到新店的1551線,雖說疫情期間,許多民眾居家上班或拒搭公車,但該路線行經國道一號,沿途停靠舊宗路、基隆路、松山車站、世貿中心、基隆等地,停駛仍影響不少通勤族。
圖/福和客運將在8月停駛,wikimedia commons by Jeffhuang0627。
其他客運業者的營運狀況也陷入窘境。台北市公運處統計,北市公車今年5月平均日運量約71.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約111.3萬人次,減少約39.9萬人次,離峰時段的公車常常只有司機與零星4、5位乘客,晚上10點後的公車甚至載不到客人。
不僅客運業者,同樣備受通勤族青睞的捷運,疫情期間的載運人次也明顯下滑。過去每天載運量都有超過200萬人次的台北捷運,今年5月平均日運量僅109萬人次,比去年5月平均日運量172萬人次,減少約63萬人次,疫情三級警戒未解除,民眾搭乘捷運的意願恐難以回升。
高雄捷運的日運量降幅更誇張,平均減少9成,6月中旬還創下營運13年來新低。高捷2008年通車,前幾年終於轉虧為盈,卻碰上糾纏許久的肺炎疫情,上班族居家辦公、學生全數停課,日運量從約12萬人次,驟減至2萬人次至3萬人次,營運狀況再陷窘境。
甫通車的台中捷運在興建與試營運期間遭逢許多困難,如今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疫情三級警戒後,中捷運量從來未破1萬人次,只能以減班因應,盡量減少成本。
過去門庭若市的捷運站,因為疫情變得門可羅雀,許多人拍下空無一人的捷運大站,感到不可思議。民眾深恐群聚,將捷運列為通勤或移動的拒絕往來戶,改以自行開車、騎車。
交通部分析民眾在疫情期間使用的運具,機車占比雖微幅下降,但外出使用次數最高的交通工具仍是機車居冠,自用小客車則創歷次調查新高。
歐美國家民眾的通勤與移動習慣也受到疫情改變,私人運具使用率大幅增加,推升「電動自行車」的發展。經濟部統計,台灣的機車及相關零件產業出口動能近來逆勢上揚,最大需求國是荷蘭,其次則是美國及德國。
經濟部指出,今年電動自行車相關零件在1月至3月的年增幅高達29.8%,主因在於疫情改變歐美通勤習慣,歐美各國也鼓勵民眾以自行車取代大眾運輸工具,並增設自行車道等基礎設施,電動自行車未來的需求可望續增。
圖/電動自行車在歐美盛行,Unsplash by KBO Bike。
雖然電動自行車逐漸成為使用運具的主流,但疫情同步改變民眾的上班習慣,許多行業改為居家辦公,最大的好處就是省去通勤時間與花費,根據兼職工作平台「FlexJobs」4月的調查,2100名受訪者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在家工作讓他們年省至少5000美元,若無法繼續遠端工作,甚至考慮辭職。
從國內外疫情期間的交通工具使用狀況可知,民眾選擇私人運具的頻率大增,消基會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政府過去耗時多年推動大眾運輸工具,卻因為一場疫情,努力回到原點,非常可惜。
淡江大學運管系教授羅孝賢受訪時也擔憂,新冠肺炎的影響時間很長、範圍很廣,當私人運具使用率上升時,交通事故、塞車隨之而來,台灣的交通狀況值得觀察。
出門在外才有大眾運輸的使用需求,但若疫情恢復後,通勤、移動的頻率不如以往,或是私人運具的使用量有增無減,大眾運輸業者的營運寒冬恐怕難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