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次爆發的又兇、又急,在雙北傳出大規模社區感染後,遠在台東的衛生所也不敢懈怠。畢竟,病毒傳染不分都市或鄉下。
當台東5月25日,爆出「林家小館」的感染鏈,也是當地首次面對英國變種病毒侵襲的可怕。負責的台東太麻里鄉衛生所主任李昱燐說,整個過程沒有機會擔心,因為狀況緊急到沒有時間讓人思考疫情,只想著趕快篩檢,因為南迴線是醫療資源最缺乏的一條線,「也只有我們了。」
面對英國變種來襲,台東金峰鄉的衛生所護理長李雯玲說,他們看見在雙北的傳染力很高,所以迅速框列很重要,「這邊習慣在請客之後,隔天早上還有宴會,所以要找出那些參加聚會的全部人。」
深知當地宴會風俗的她,迅速請來村長趕快把參加宴會的人都找齊,5月27日就到金峰鄉的村落當地設立快篩站,進行全村快篩,並趕快搶著一兩天內篩完。
如今回頭看,這是成功阻止病毒傳播出去的關鍵。
圖/偏鄉衛生所人員深知當地宴會風俗,不敢大意,台東縣金峰鄉衛生所提供。
能夠順利框列、壓制,都還是仰賴鄉鎮村里長,和整個原住民部落的積極配合,再加上一列入接觸者,框列就立刻通知居家隔離,也不等衛生局來回確認的時間。
整個過程最困難的點,對李雯玲來說,在於當地衛生所要用少少的人力,卻要做全村300多人的快篩,「我們壓力都很大,只能趕快把工作分配好就執行。」所幸,接續兩天內完成篩檢。
「其實最早,中央對普篩這件事都沒有很支持,人力、資源都很缺。」李昱燐回憶說,很感謝台東縣府跟當地鄉親支持,而醫師公會也響應號招支援了100人次協助篩檢的過程。
其實不可以小看各種風險。本來位處台東偏鄉的部落,覺得自己和病毒無緣,但沒想到許多離鄉北上打拚的鄉親,遭逢疫情返鄉,卻成了當地傳染的破口,李昱燐說,「鼓勵從外地回來的鄉親都去做篩檢,保護自己也保護了家人。」
這次疫情,地方衛生所常常就成了守護當地居民的關鍵。到底衛生所跟普通的醫療院所、診所差在哪呢?「台灣受日本影響很深,各地都建立有派出所、衛生所跟學校,這是提昇人民健康、安全跟公共水平的重要機關。」
李昱燐解釋,醫療院所處理個人健康問題,被動等待病人上門;衛生所處理「人口」的健康問題,是公共衛生角度跟執行預防性策略。
圖/地方衛生所成了守護當地居民的關鍵,台東縣金峰鄉衛生所提供。
其中,偏鄉衛生所和都會區衛生所不同,又常常兼具當地的「生老病死」,全部都落在他們身上,「出生登記、預防接種、處理中年慢性病,年紀大長者的照護,甚至死亡的行政相驗,都是我們負責。」李昱燐說,衛生所裡的職員都是公務員,但又不像醫院屬於三班可以輪,通常每天超時工作都是基本。
疲憊、無法休息,驅使他們持續往前的就是為當地防疫盡一份心力的使命感。
「全天待命,工作性質反而是責任制,當疫情發生就全力投入工作沒有休息,做完才下班。」李昱燐笑著解釋,「會來衛生所的人有某種使命感,對偏鄉來說,我們可能就是僅有的一道防線。」
防疫這些日子以來,其實他們最希望從民眾身上獲得的,不敢說是「感謝」,「我們都不敢奢求!」李昱燐說,其實有時候醫護需要的是尊重,「希望民眾在溝通過程中,可以多信賴醫護人員,這樣就會讓我們覺得很溫暖。」
第一線拼命想保護地方健康安全,然而,這種焦急卻也為他們帶來誤解,最常碰到的,就是民眾會因為衛生所人員的問題、口氣,認為「公務員不想做事」。
台南市東區衛生所所長林曉玫分享,雖然台南疫情並未擴大,但同樣身處第一線的她,前幾天剛完成當地幾個大型接種站的疫苗任務,當她接起採訪電話時,已經累得連話都說不太清楚。
圖/第一線人員希望民眾多點體諒,台南市東區衛生所提供。
其實很多時候民眾對政策的認知和他們接受到的並不一樣,常常劈頭就說,「你沒看新聞嗎?」林曉玫無奈地說,他們衛生所同仁常常需要往返篩檢站、疫苗接種站,又得接電話重複解釋,一直講話,「加上口罩、面罩,我們講話容易大聲又急。」
很多情況、民眾的問題都不是一個簡單的「yes/no」就能回答,必須解釋清楚,溝通的成本很高。林曉玫只期盼,曾經讓衛生所服務的民眾不要誤會他們,「不是有意說話這麼大聲,但這個環境促使我們這樣。」他們最希望獲得的,或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民眾願意理解他們所說的。
❝「我們只是問一下,你不用想太多,你們很辛苦。」❞
林曉玫說,光是聽到民眾說出這樣的句子,衛生所同仁就會很感動,「只要民眾可以理解我們,不管過程有沒有誤會,最後能理解跟尊重,我們真的是盡力防疫,就足夠了。」
儘管現在台灣整體疫苗仍不足,但當未來普遍施打疫苗時,各地的衛生所都肩負著這個重責大任。希望下次,當你有機會接觸到衛生所同仁時,能對他們近日來沒日沒夜的辛勞有所體諒,也原諒他們可能聽起來並不友善的口氣,真的是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