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定古蹟、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後,如何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這個問題,一直都是縣市政府關注的方向,也成為文化資產保存和地方建設之間難以平衡的習題。在台北市,至110年3月有178處古蹟;284處歷史建築,其中有不少日治時代的建築,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故事和人文藝術的藝文館所,古色古香的場景,更成為IG上的打卡熱點。
圖/新芳春茶行為市定古蹟,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去年5月開幕的「靜心苑」,原為1935年建造的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重生後的老屋成為一處療癒的藝文空間。
位於南港昆陽街的靜心苑,門口兩棵百年老樹,訴說著此處走過的歲月光陰;門口特殊的八角柱、六角窗和建築底部的通風口雕花,皆是日本時期和洋式建築裝飾印記。
圖/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靜心苑有獨特六角窗,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松山療養所前身為成立於1915年的「錫口養生院」,是臺灣最早的結核療養所,在昆陽街一帶則為員工宿舍群,靜心苑正是當時所長宿舍,在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現在作為結合養生、療癒及餐食的藝文療癒空間,未來更能結合對面的松山療養所宿舍,規劃成多功能的藝文場域。
圖/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靜心苑日式庭園養鯉魚,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館方表示,接手經營之後用心營運,比如在庭院日式水池,規劃循環系統後養鯉魚,讓造訪的民眾可以靜心欣賞;在館內也強調五感的療癒,除了視覺上觀賞日式建築,並邀請國際音樂大師馬修‧連恩為該館設計音樂,達到聽覺紓壓,在可觸摸的木頭牆柱和桌椅,則是觸覺感受,提供特別設計的養生菜單,則是味覺享受。
館內也經常舉辦書畫、音樂、插花或茶藝等課程或講座,希望給予繁忙的現代人,一個放鬆身心的美好環境。
靜心苑
開放時間:11:00~21:00每週一暨每年除夕農曆新年休館(免費開放參觀)
地址:臺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4號 電話:(02) 2653-0033
熱鬧的民生西路上,一幢美麗的古建築,落著斗大的「新芳春行」,傲立的氣勢讓人忍不住想一窺究竟。1934年建造的新芳春茶行,在當年即是住商混和的街屋式建築、三開間三進三層樓的格局氣勢非凡;門面是茶行店鋪、第二進茶倉庫,第三進則是當年烘焙製茶的工廠,在當時的王家就居住在三樓的起居室裡,可見當時茶業興盛之時,大戶人家的生活景象。
圖/位在民生西路上的新芳春茶行,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時至今日,新芳春茶行仍然保留最原始的面貌,甚至大稻埕名匠郭三川的泥塑作品,也能在茶行外牆的山頭上看見。
新芳春茶行副館長葉世瀚表示,除了欣賞保留完整的古蹟建築,參觀新芳春茶行時,還能了解早年茶業在臺灣的發展史,在原來的茶葉精製空間,展示古老的篩茶、切茶等機具,以及烘茶的焙籠,讓前來的民眾能了解茶葉生產運作的過程。
圖/位在民生西路上的新芳春茶行,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新芳春茶行
開放時間:10:00~18:00每週一、二休館(免費開放參觀)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電話:(02) 2550-4141
團體預約:15人以上團體於參觀前3日聯繫預約
備註:目前僅一、二樓開放參觀
齊東街一帶的日式宿舍群建於1930年代,形式為傳統日式建築住宅,其中位於53巷的臺北琴道舘,為格局最完整的宿舍。在和洋折衷式的建築裡,注入的是有3千年歷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琴藝術;在2018年琴道舘旁的「臺北書畫院」也成立,希望多方推廣中華文化。
圖/臺北琴道館前身為日式宿舍,為市定古蹟,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臺北琴道舘成立已十年多,中華古琴學會會長、臺北琴道館館長袁中平認為「自古以來人都需要精神療癒,而聲音是入人心最深、最能扣人心弦。」袁中平曾是民歌歌手,也曾旅居美國,為推廣傳承古琴及中華文化之美,他在2011年接手經營臺北琴道舘,以日式宿舍古蹟為落腳點。圖/臺北琴道館館長袁中平,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袁中平透過親身經歷體會到在古琴樂聲裡,不僅有天、地和大自然的連結,更有人心內在的哲學、美學。他認為不只培養學琴的人,聽琴的知音也相當重要,透過琴道舘免費參觀的場域,吸引更多人來聽琴,成為古琴的聽眾。在琴道舘裡有古琴體驗課、書法、武學以及茶道等等的文藝課程講座,讓民眾可以有簡單接觸古文化藝術的管道。
臺北琴道舘
開放時間:11:00~18:00(入場至17:00)週一、二休館(免費參觀)
地址:臺北市齊東街53巷11號
電話:(02)2391-7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