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疫情受害產業

衣服堆滿廠、半年零收入!舊衣回收廠怎麼撐下去?

衣服堆滿廠、半年零收入!舊衣回收廠怎麼撐下去?
作者:王昱翔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2-18

投入十餘年的正川回收廠老闆吳基正,聘僱多位年邁、身心障礙員工,處理過剩、沒人要的舊衣,如今生意難做、又遭逢疫情重擊,每月要燒百萬元養員工,他如何度過難關? 

循著山路,來到新北市五股山區的「正川回收廠」,這裡不僅是北台灣最大的舊衣回收廠,也是少數從蒐集、分類、裝櫃出口、到廢衣清運一條龍的廠商。

走進廠房,幾位看來年過六旬的員工,正手腳幹練地分類整理,身旁收音機播送著歡愉的台語歌曲,唯有老闆吳基正沉著臉。

正川回收廠的舊衣已直逼天花板。圖/正川回收廠的舊衣已直逼天花板。

「以往換季前,倉庫應該要清空了,」吳基正感嘆,因應民眾換季丟衣,以往正川總能在12月前銷光庫存,但此時,他身後的舊衣堆堆疊直逼天花板、上千坪的廠房快被塞滿。

疫情阻出口,回收商成看不見的受災戶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台灣舊衣主要出口地的東南亞、非洲,都因疫情鎖國、經濟受創,客戶紛紛表示不買舊衣了。

「出不了貨就算了,大家宅在家、衣服還愈丟愈多!」吳基正大嘆,整個2020上半年,正川幾乎零出貨、零收入,每月仍得燒錢養員工、支付提供舊衣的社福團體和回收箱費用。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好在,廠房是自有的,能省下每月數十萬元租金。但吳基正直說,「其實回收商都淹到喉嚨了,但會死命撐到最後一步!」

最悲哀的是,回收商付錢收舊衣、處理垃圾、在疫情下苦撐,卻常被貼上「黑心」「賣民眾愛心」的標籤。吳基正不禁心想,「乾脆別做了,廠房租人收錢還落得輕鬆。」

廠內有多名二度就業、身心障礙的弱勢員工。圖/廠內有多名二度就業、身心障礙的弱勢員工。

只是,想到廠內還有數十名二度就業、身心障礙的弱勢員工,以及自己打拚14年、好不容做到回收一條龍的心血。吳基正選擇吞下滿肚苦水,繼續準備下個貨櫃的舊衣出口。

靠專業細分、高品質,晉身舊衣界精品 

50歲的吳基正,過去在中國投資塑膠廠,不幸遭人倒帳,才回到台灣的工地上班。

某天,他聽朋友有些不要的舊褲,便趁下班時收來整理、賣給外籍移工,沒想到一下就賣光。吳基正見商機不小,2006年便開起回收廠,幾年後做大、轉往外銷。

「一開始很可憐,因為同行知道我要做,就在國外說我家貨很爛。」頭幾年沒人買、每年虧損千萬,幾乎讓他賠光老本。

正川回收場花上較高的人力篩選舊衣品質。圖/正川回收場花上較高的人力篩選舊衣品質。

當時,舊衣主要外銷中國跟東南亞,很少人看上運費跟關稅高的非洲。但吳基正心想,既然要突圍,就從最難、最少人做的開始。

由於非洲成本高、賣價高,客戶也非常挑貨,吳基正決心深耕品質,聘請比同業多幾倍的員工,精挑細分舊衣成上百種品項。上百種舊衣會重新摺好、打包,並印上品牌Logo「Butterfly」和「Taiwan King」銷到海外。

起初,偶遇中國貨削價競爭,不免被嫌貴。為說服客戶,吳基正還免費送自家貨,並現場買中國貨、兩者拆封、對比,逐漸以「舊衣界精品」打響名號。

正川與黛安芬合作蒐集舊衣。圖/正川與黛安芬合作蒐集舊衣。

疫情激化產業沒落危機,未來如何求存? 

可是,就算做到同業的精品,依舊難敵近年一波波的衝擊。

首先是「快時尚」來襲,令舊衣品質每況愈下,正川回收的舊衣,半數都成了無法外銷的垃圾。其次,非洲、東南亞為發展紡織業,逐漸抵制進口,今年更不幸碰上疫情。

吳基正自嘲,「舊衣回收現在真的是夕陽產業,好幾次都不想做了!」

雖說如此,吳基正仍放不下14年的心血和員工,近來積極結合外部資源,試圖尋覓舊衣回收的新出路。

去年,正川便和「黛安芬」合作,在全台門市設置回收箱,黛安芬也藉此活動實踐公益、資助弱勢。此外,吳基正也自學考取了廢棄物清運證照,藉此瞭解最新的環保動態。

正川回收廠老闆吳基正。圖/正川回收廠老闆吳基正。

談到近年時興的舊衣製成燃料棒、回收再製新衣及廢棄物處理技術,吳基正不僅信手拈來。也因和環保圈有「共同語言」,不少新創團隊和紡織廠紛紛上門合作。

為了求存,現在的吳基正比過去還忙,他望著身旁的員工說,「如果身體還OK、再拚個十年,也許能替這個產業找到出路!」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永續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荷蘭阿姆斯特丹出現全球第一間「永續時尚」博物館!
【雙十一】過度消費浪費的不只是資源,還有人生
廢棄口罩成最新塑膠垃圾!每年多出上萬噸怎處理?
本土外送品牌foodpanda搶當「不塑之客」!明年拚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
王昱翔

王昱翔

《遠見雜誌》記者,主跑紡織製鞋、電機機械、自行車、航運等,關心傳產在變動時局下的轉型和傳承。 信箱:shiang@cwgv.com.tw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