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還是忍不住。」談起往事,蔡政憲忍不住紅了眼眶。
他自幼在嘉義長大,後來當了工程師,主力在醫療院所內的系統產品開發。數年前,在嘉義的父親中風,他返鄉照顧,父親康復後就返回台北工作。沒想到一回台北,父親進食意外噎到,緊急送醫,撐了數小時不幸喪生。
「我沒想責怪誰,但因為做院內醫療系統,我大概知道哪些環節出問題,」話語間滿是遺憾,蔡政憲知道當時那台救護車的系統簡陋、且負責急救的是替代役,「你能怪他嗎?不能,但我就想著『如果』有一套系統能幫上忙,會不會父親就不會這樣走了?」
圖/景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政憲負責開發「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
數年前,新北市消防局輾轉得知他過去有開發救護系統的相關經驗,邀請投標救護系統的開發,從此他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蔡政憲很早就知道,需將救護系統由EMT(救護員)手寫紙本轉為電子化,進一步勾稽醫療院所和消防局後勤中心,讓病患資訊可以透過雲端即時傳輸。但在2013年,這還是很超前的觀念,外界笑他「不可能」「太困難」,況且還需要大量經費建構。
每次碰到救護系統的開發,他不斷砸錢、更新技術並維護,公司夥伴屢次質疑,這麼「佛心」到底為什麼?
「就是一個理想,不要讓其他人遭遇跟我一樣的遺憾,」蔡政憲坦白說,政府標案的金額不足夠支撐開發成本,但他不怨天尤人,攜手新北消防局內部的有心之士一起突破困難。
改變既有習慣,也不容易。緊急救護科科員許維哲回想,系統正式上線前,內部開會、跟救護員訪談就花了1~2年,「消防員有1200~1500多人,整合非常困難!」
過去消防員都是拿紙本表格,逐一填寫患者的狀況,返回分隊後還需掃描、上傳資料庫、手動將案件建檔,才算完成一個案例,相當耗時。
2019年9月新系統上線後,只需拿著平板操作,按照步驟填寫患者狀況,系統還會提醒該檢查哪些項目、不怕漏填,資料同步送往後勤中心跟後送醫院,遠端螢幕即會顯示患者的生命特徵及幾分鐘後到院,啟動相對應的處置。
一開始,有些隊員有些抗拒,但過不了多久,沒有人想回頭寫紙本,許維哲直說,「現在到院後,只需按下結案流程就跑完了,也不需再次印出紙本單據給院方簽收。」
圖/智慧雲端動態救護系統的設計架構。(資料來源:新北市消防局)
三重中隊隊員林昱佑也認為,這套系統優點很多,「更新維護很勤,可以減少無線電呼叫頻率,」因為新北市案件數量太多,同一時間可能有40台救護車出勤,跟指揮中心呼叫就會佔掉其他人回報機會,可能錯失良機。
新北市有400萬人口,共有128個消防分隊,分布非常廣泛,蔡政憲認為這套系統真正的價值是在偏鄉,只要EMT按照醫生指示就有機會第一時間對重症病患做出最佳的處置,「比如哪時候要打血栓溶劑,就可以讓患者多出5~10分鐘的黃金時間,提升存活率。」
上線至今快近3年,從OHCA狀態康復的人數跟比率觀察,2018年康復人數179,康復出院率7.96%,2019年康復人數214,康復出院比率9.66%,直到2020年,康復人數226,康復出院比率提升到10.71%,明顯提升。
圖/雲端系統讓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康復率從7.96%提升到10.71%。
向來,醫療院所被外界視為「白色巨塔」,因為醫院內體系往往相當封閉,要說服他們配合採用這套雲端系統相當困難。
對此,相關人士非常感謝亞東醫院,作為示範醫院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其他醫院看亞東做的很好,就起了競爭心態,」目前全新北市裡,已有21家醫療院所採用這套系統。
此外,新北市衛生局的幫忙也很關鍵,得以蒐集到急救案例送到醫院後的處置過程。
圖/新北市消防局指揮中心畫面。圖片由新北市消防局提供
除了提高搶救效率,這套系統還建立大數據資料庫,新北市每年平均發生18~20萬個案件,往後消防局會好好分析資料,針對每種病患類型,優化急救過程的SOP。
不過,急救資訊跟個人病歷高度相關,個資保護該怎麼辦?許維哲解釋,市府已注意到這問題,三月就會通過ISO27001資安認證,並成立「資料審查委員會」,督導數據的運用。
期盼未來,透過這套智慧科技救援更多生命,減少憾事的發生。
*本專題企劃與「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