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六都在智慧城市的應用愈來愈多,在此選出兩個領先全台、甚至國際潮流的創舉分享。
桃園市〉智慧消防
圖像化介面設計 救災零時差
桃園市消防局在2016年上線的智慧消防、行動派遣119平台,就是一個亮眼例子。它讓桃園市火災傷亡人數,一年內減少13人;每次出勤的時間,平均縮短32秒。更讓最需要掌握急救黃金時間的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急救成功率提升到27.76%,直逼全球急救先進典範西雅圖的30%!
但是,這個平台的規劃花了不少工夫。消防員第一時間接獲通報後,就要做非常多的判讀。例如春節前桃園泰豐輪胎廠大火,輪胎材質卻不能用一般水車撲滅,這些材質易燃特性的知識,就厚得像字典。另外,桃園市各大樓的建築內部圖,也是幾百頁,沒看對,就可能導致消防員或民眾傷亡。
但要將這些資料全部放進雲端資料庫串聯,在平板上按一按就能找到,卻是個大工程。
當時,負責建置的人員靠每天旁觀消防員工作的SOP,慢慢改善平台介面。最後決定,許多輔助資訊儘量用小圖示,放在地圖裡,想了解再按;最關鍵的資訊才文字表列。
現在消防局接獲通報,資料上傳平台後,左側是通報的案件基本說明,右側則是地圖,裡面有附近消防栓及列管大樓位置等,點進圖示就能了解細部資訊。
例如消防栓點進,馬上跳成導航指引,可以讓消防車開到定點利用;列管大樓點進,可以看到此大樓防火管理人聯絡資訊、內有相關易燃物資訊等,用最直覺的方式呈現。
另外,一些很難看到裡面狀況的高樓火警,也可以讓現場指揮官派出在別處待命的無人機團隊,拍攝即時影像傳回平台上,以便了解。讓這個平台,達到確實掌握出勤時間與效率的成果。
台中市〉機車大數據
2000人車隊數據 為塞車解套
台中市交通局去年11月做起機車大數據研究「Tag Motor」,可說是引領全球的創舉。
為何要用機車切入?台中市交通局副局長馮輝昇解釋,在台中,大約超過一半民眾每天都靠機車通勤、通學,是台灣與東南亞獨有文化。但是歐美較少人騎車,去年到美國矽谷參訪時,被建議台灣應該領先做,可以當南向國家領頭羊。
「我也做過汽車的數據分析,對照發現,機車比較靈活,對於塞車、發生事故的時間點,會比汽車敏銳,」他強調,所以機車研究實際上是想幫汽車、機車一起找到更好的車流策略。
交通局透過手機抽獎活動,成功募到2000人擔任志工,在自己機車貼上RFID感測貼紙,每天通勤來去中,RFID就會回傳資訊到各路口感測設備,藉此提供車流量、速度兩種數據做分析。
蒐集約四個月多,累積里程超過2.6萬公里,已透過局內團隊研究,展現初步成果。首先,他們印證了機車代表壅塞的時間點,的確比對照組的汽車更早更敏銳,顯現出用機車數據做塞車預測會更好。
同時間,交通局透過汽、機車兩種車流型態的旅行時間差異,已更細緻地推估出有監測的路段,車流壅塞紓解所需時間等資訊。這些研究成果,在不久的未來,都會納入「台中交通網」App,以提高告知民眾塞車資訊的正確性。
馮輝昇表示,台中交通網App看起來只是告知路況的小應用,卻把這些年研究智慧交通的全套武功都融進去,包括:路口管理、公車資訊、停車位現況、道路施工等,機車大數據是最新一塊。
去年台中花毯節,湧入上百萬遊客,但是塞車不多,主要是當地警察都看著App估算出哪些停車場快滿了,提前引導到其他停車場;還有民眾依照上面公車移動現況,選擇搭乘。這都是善用科技達到的正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