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新竹的名物諸如米粉、摃丸等等,也琳琅滿目的出現在菜單裡,其中一樣寫成「粉沯」,乍見不知所云,再問清楚,原來是「粉腸」。
粉腸,按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解釋:「一種食品。以甘藷粉、肉丁、筍丁摻合灌入豬腸而成,亦可加入色素調色。」臺語台臺羅音標音讀為hún-tshiâng 俗唸作hún-tshiân,或以注意標就是「ㄑㄧㄤˊ」,阿忠肉圓為了讓發音符合,便借了「粉沯」二字來使用。
「沯」這個字曾經出現在台灣的國會殿堂裡,2004年立法委員錢林慧君質詢中研院語言所,要他們多多研究台語,然後提出「杢坔沯」三個字台語如何唸?來考官員,最後答案公佈:一支木樁釘在土裡(杢)叫做「ㄎ一ˇ」;水再加一個土(坔)叫「ㄌㄤˇ」,爛泥巴的意思;水再加一個石頭叫「ㄑ一ㄤˊ」,沖水的意思。
圖/新竹粉腸寫成粉沯。
水再加一個石頭就是沯,咱們說「搶搶滾」其實應作「沯沯滾」,是形容倒熱水由上往下沖的意思,把粉腸寫成沯,只不過屈從新竹人的台語腔借字而來,正式寫法還是應作粉腸。
粉腸發音同樣也困擾屏東九如的蕭家粿仔店和隔壁的同枝粿仔店,他們把粉腸寫成「粉錢」,因為對粉腸在這裡的發音為tshiân(ㄑㄧㄢˊ),其次使用粉錢,也可以和粉腸仔區隔。
粉腸仔,再按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解釋,是「豬腸的一種。腸內有白色粉狀物,吃起來口感特別,為臺灣小吃攤中常見的小菜。」讀成:hún-tn̂g-á,當然也可簡化(hún-tn̂g)。
其實粉沯、粉腸、粉腸仔,咱們真的傻傻分不清,老闆也常搞不清楚來客要的是什麼,乾脆用手指比一比,還來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