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間充滿懷舊氛圍的電器行,阿全表示是誤打誤撞,「我家三代都是開電器行,雖然目前從事燈光音響工程,但從小耳濡目染,可說是在電器堆中長大的孩子,不知不覺也迷上。」
受疫情影響,許多活動被迫取消,阿全閒得發慌,就把倉庫裡古董搬出來整理,左鄰右舍經過看到,竟有人回家把老電器帶來修。
朋友建議他乾脆開店,「於是我把放燈光音響器材的倉庫重新整理,原本開店是退休後回宜蘭老家的計劃,沒想到提早30年實現,仔細想想覺得自己很幸運。」
圖/信和電機行老闆阿全年僅不到30歲。
「信和電機行」隱藏在中壢後車站不起眼的巷弄,沒有固定營業時間,網路上的資料也有限,全靠著口耳相傳,「燈光音響還是我的主業,等景氣復甦後就會開始忙,現階段沒特別宣傳,我人盡量都待在店裡,幫街坊鄰居維修老電器,也有人大老遠開車來。」
隨著網路與連鎖賣場興起,傳統電器行逐漸勢微,阿全遇過最多情況是,老人家抱著收音機來修,他們並非買不起新的,而是不想再學新的機器,通常只要更換小零件就好。阿全笑說自己是服務鄉里,收費很隨意,只要不是太複雜的維修,頂多收個幾百塊意思意思。
走進店內,四處可見年代久遠的老古董,包括:留聲機、老式唱片機、真空管音響、黑膠唱盤機等,有的看起來彷彿經歷半世紀,有的明顯可見無法修復。
「早期台灣經濟起飛時,蘇澳水泥場薪水給的蠻高的,但過去沒什麼休閒娛樂,工人領到薪水不知道要買什麼,但特別愛買卡匣式卡拉OK伴唱機,妙的是通常他們連機器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但都很乾脆先付訂金,最近我才剛修復好幾台,這些在當年都是最新科技。」
阿全還遇過老伯伯想買黑膠唱盤,但不敢讓老婆知道,自己先帶捲尺來店裡量尺寸,某天等老婆出門買菜,再趕快到店裡把機器搬回家偷藏起來,然後過好一陣子,再假裝從櫃子裡找到,自導自演一齣好戲。
修久了,每樣電器信手捻來都是故事。
「某個下午我剛修復一台60年的留聲機,播放一張老唱片測試時,突然有位年近90的阿公走進來,告訴我這是他年輕最愛的歌,聽著聽著開始跟著旋律哼唱,彷彿把他帶回從前。」看著阿公滿足的表情,他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圖/店內隨處可見年代久遠的老古董,有留聲機、老式唱片機、真空管音響、黑膠唱盤機。
說到底,信和電機行想傳達什麼精神呢?
阿全認為:「其實老電器很耐用,加上以前的人提倡節檢美德,東西壞掉不會輕易丟,我覺得維修跟做人處世很像,與人相處難免產生磨擦,就像電器用久了發生故障,但只要用心,都可以修復,從中找回美好的回憶。」
本文轉載自 2020.12.25「太報」,撰稿:李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