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那些年的復古美學!台灣花磚博物館與時間賽跑

搶救那些年的復古美學!台灣花磚博物館與時間賽跑 台灣花磚博物館創辦人徐嘉彬
作者:沈瑜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0-08-22

2018年,外交部選定7項具台灣特色文化代表性的禮品,色澤絢麗、圖樣鮮明的「花磚竹茶盤」,特別吸睛,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正因它對於台灣當代文化的重要紀念價值。 

霧峰林家、北港蔡家和深坑黃氏德興居,這些財力顯赫的老家族,祖厝都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屋脊、外牆,無不鑲嵌著繽紛的花磚。

花磚綻放於台灣各地,隨處路過一座三合院,或許也能見到花磚圖紋點綴其中。只是正瀕臨絕跡命運。隨著老屋拆遷、都市更新,老厝從過去上萬棟,現在僅剩千棟。

努力搶救20年,修復逾5000片  

任職科技業的徐嘉彬和一群伙伴,20年來已搶救、並修復5000多片花磚。2015年還用積蓄買下前身是德豐材木商行的檜木老宅,改裝成「台灣花磚博物館」,目前館藏約1500片,成為嘉義新興景點。

花磚博物館保存鑲嵌花磚的馬背,為古厝屋脊上常見變化裝飾,來自台南學甲。圖/花磚博物館保存鑲嵌花磚的馬背,為古厝屋脊上常見變化裝飾,來自台南學甲。

世界各地都有花磚,歐洲叫維多利亞磁磚,日本叫馬利約卡磁磚,星馬叫娘惹磚。台灣要追溯到1915~35年,日治時期日本仿造英國,出口到台灣,匠師購買白磚後融入在地元素。

常見除了幾何圖形,立體浮雕更是特色,像象徵花開富貴的花朵、福氣的蝙蝠、長壽的壽桃、豐收的水果、多子多孫的石榴,圖案千變萬化,也象徵當時對家庭生活的想像。「這就是台灣可愛之處,在用來點綴家宅的花磚上,賦予情感與期許。」徐嘉彬解釋。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花磚製作精緻費工,尤其是手工上釉。釉彩高溫熔解後,隨著土坯高低起伏流動;調控色澤飽滿度時,還不能有任何筆觸;上色多寡、燒製火候處理繁瑣,考驗匠師技藝。

台灣花磚博物館。圖/台灣花磚博物館。

裝飾外牆、屋頂,彰顯富貴奢華

因此,當時唯有大戶才用得起花磚,因為一片花磚價格比有些土地售價還貴。

歐洲跟日本喜歡用花磚裝飾商家、澡堂,台灣則偏愛置於外牆、屋頂;在國外,花磚常用於防水,台灣則是彰顯富貴。

不過,花磚的燦爛風華只維持20年,隨二次大戰爆發,因物資缺乏而全面停產。戰後被講求效率的工業時代淘汰,自此沉睡在各地老厝,直到近年才聲名大噪。

2016年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Aix Marseille University)為「台灣花磚文化」與世界各地花磚,向聯合國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8年日本掀起花磚熱,徐嘉彬率隊至百年瓷磚博物館 INAX Museum 參展,《日經》等媒體都曾報導。

說起徐嘉彬追尋花磚的起點,是在拜訪當時還是女友的太太老家時,三合院正廳上的花磚吸引了他的目光。後來發現許多老宅都有花磚,便藉著拆遷機會收藏,「有時起床時,還會順手摸摸床邊擺放的花磚,沾沾好運。」

這些年,他與伙伴合資,租借大型吊車、怪手,拆下鑲有花磚的牆面或屋頂,每每燒掉好幾萬。有次,建於1927年的屏東「麒洛德源堂」面臨拆除,希望保留超過500片花磚的四合院,最後支出暴增到50萬元。

修復費工費力,每片耗時兩個月 

花磚搶救是粗工;也是細工。牆面、屋頂拆除,完成切割後,每塊水泥重達數百公斤,從屋頂搬下來困難且危險,還需來回好幾趟。

修復更是費力,經過磨除水泥、除霉等工序,每片都需要兩個月以上才能展示。「我們修復技術可以除黴菌,卻不改變釉色內部,」徐嘉彬笑說,是同為理工人的友人發揮宅男精神,才鑽研出來的技術。

搶救屏東馮安德家族「麒洛德源堂」花磚時,徐嘉彬親自爬上屋頂,小心卸除花磚。徐嘉彬提供。圖/搶救屏東馮安德家族「麒洛德源堂」花磚時,徐嘉彬親自爬上屋頂,小心卸除花磚。徐嘉彬提供。

徐嘉彬常看到心酸的畫面。當花磚被拆下來那一剎時,屋主家人常痛哭,「拆了之後,等於象徵家族的標誌跟著沒了。」

令他莫可奈何的是,老宅被拆常非主人意願,很多時候是有人舉報成古蹟。常常有人對他訴苦,「房子變古蹟,我急需用錢,怎麼辦?」現行法規規定,只要變成古蹟,地可賣,但不可隨意拆除,還要自掏腰包維護,有哪家建商肯交易一塊上有古蹟,不能蓋樓的地?

不甘做小眾,更要推上國際市場 

即便已搶救超過100多幢老屋,仍緩不濟急。徐嘉彬認為,最有價值的不是花磚本身,而是承載的屋脊、立牆、紅眠床,所以他更竭力於保存這些珍貴構件。

花磚博物館可體驗 DIY 製作及購買周邊文創商品。圖/花磚博物館可體驗 DIY 製作及購買周邊文創商品。

2016年開始,團隊投入復刻工藝,和鶯歌陶藝師傅合作,運用現代技術,重塑當年花磚。如今每年可銷售2~3萬片「重生」花磚。

2017年,為了立體花磚開模重製,他在募資平台上募款15萬,沒想到最終募資金額高達500萬!

今後,徐嘉彬不只要做文創小眾市場,還想將花磚打入民生市場,放眼全世界,「需求越大,花磚越能存活。迥異於一般做文化產業的人認為的「不可沾染商業氣息」,他強調,「文化要比商業更商業!」

注入現代化技藝的花磚周邊商品。圖/注入現代化技藝的花磚周邊商品。

關鍵字:美學文化復興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重現40年前台灣建築的美麗窗沿:鐵窗花
東北角卯澳的這間百年石造古厝,怎麼認證成古蹟?
台灣哪個車站讓人覺得美翻?網友最推「日式美學」
沈瑜

沈瑜

政大歷史所畢業,縱身新聞圈,暢談的對象從古人變為現代人,期許自己的報導,成為歷史的初稿。主跑金融線,寫稿必備手搖杯和洋芋片。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