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請對這群人來點感謝

南韓「外送員之死」!凸顯疫情下的物流業過勞現象

南韓「外送員之死」!凸顯疫情下的物流業過勞現象 圖片來源:NHK
作者:高宜凡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20-12-31

疫情如旋風般橫掃整個2020年,負責貨暢其流的物流和快遞,是少數未蒙其害、需求還暴增的產業。然而,每天在大街小巷奔波的外送職員,反易遭受過勞、被歧視、甚至傷亡等風險。南韓更有上千名外送員走上街頭抗議。這曲外送員悲歌,台灣是否也在上演?

疫情帶來的「無接觸」商機,除了點燃網路娛樂產業,全球網購訂單及外送需求更隨之大增。以南韓為例,今年快遞需求就比2019年飆升逾三成,預估全年送出36億個包裹。

但進入下半年,南韓接連出現外送職員暴斃、工會上街抗議的新聞,吸引國際媒體關注,NHK更製作〈新冠疫情下的韓國宅配業〉節目,探討這群人的勞動權益和工作風險。

物流業員工上街抗議過勞。(圖片來源:NHK)圖/物流業員工上街抗議過勞。(圖片來源:NHK)

才半年就陣亡9人,需求激增、工作保障卻少

幾個月前,來自南韓各地的1500名物流工作者,齊聚首爾的政府機關門前抗議,希望政府修法、改善他們的勞動環境。

「我們冒著被感染的風險,長時間勞動卻無法得到休息!」一位外送員在隊伍中高喊:「我們只希望擁有『晚上的生活』!」

「網購+配送」的型態由來已久,從最早的叫披薩、二手品拍賣、專業電商、到時興的餐飲外送,消費者使用率逐年提高。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可是,幫忙運送的從業人員,此刻卻面臨史上最高的工作風險。南韓配送員工會估算,2015~19年平均每年只有1~4名快遞員死亡,但光2020上半年,就出現9名死亡案例,透露這一行愈來愈誇張的過勞現象。

做了8年、七月意外猝死的徐亨旭,便是最新案例,死因被鑑定為心臟病。

但家屬表示,他以前工時是朝六晚七,疫情爆發後,經常忙到半夜才能回家。工會幫忙爭取賠償時發現,徐亨旭生前最後三個月,平均每週工作62.8小時,還有一週長達74小時,遠超過法律規定的每週工時上限(52小時)。

快遞員無疑是工作最苦、保障卻最少的職業之一。某項調查顯示,南韓快遞員平均每日工作12小時、每週必須工作6天。

2018年,總統文在寅啟動勞動改革,曾高呼「工作與生活平衡」口號,將每週工時上限從68小時降至52小時。可是,被歸類成個體經營者的5.4萬名送貨司機,不僅未受法規保障,更無加班費、休假、保險等基本福利。

利潤愈來愈薄,一趟只賺20元、還得忍受歧視

在南韓,多數快遞業務掌握在幾家大型公司手上,再將工作外包出去。隨著電商起飛和外送平台加入競爭,業者競相以「當日送達」「子彈配送」等噱頭要求配送效率,分潤卻愈來愈低,若無法在指定期限送達,還會被罰款。

疫情無形中助長了快遞、配送等物流產業需求。 (圖片來源:NHK)圖/疫情無形中助長了快遞、配送等物流產業需求。 (圖片來源:NHK)

多名傷亡加上媒體轟炸,不久前,南韓政府總算承諾修改勞動條件,大型物流公司也公開道歉,表示將增聘人手、減少工作量、並為勞工投保。但改善幅度有多少?仍待驗證。

除了超長工時跟送不完的貨,這一行明明貢獻良多,竟然還會被歧視。

在各地奔波時,他們每天都得經過量體溫、查證件、打電話等程序,許多人完成一天任務後,口罩都被汗水浸濕了。常有客人指定奇怪的收貨點,把外送員搞得團團轉、一直迷路,送達後還得拍照存證,免得遭到客訴。

甚至於,有人擔心被感染,拒絕共用電梯,強迫快遞只能爬樓梯。一位從業者透露,有次貨車停在巷子,被擋到的車主不但咆哮,還對他們丟煙頭,「被人看不起,真的很傷心!」

除了過勞和職災,外送員還得忍受無形的歧視。圖/除了過勞和職災,外送員還得忍受無形的歧視。

然而,礙於疫情衝擊許多產業,南韓失業率屢創新高,不少受害族群接連加入外送軍團,讓從業者不敢隨便換工作,再苦也要撐下去。

本來在首爾郊區開才藝補習班的扈英鎮,就是其中之一。由於門市被政府要求停止營業,他過去半年收入驟降9成,只好在沒開課的晚上送包裹,勉強支應生活開銷,常忙到連吃飯時間都沒有。NHK節目跟拍的這晚,他送了58件貨物,進帳42美元(不到台幣1200元),平均每趟報酬大概只有20塊台幣。

連女性也開始加入,只求能養孩子、繳貸款

扈英鎮並非特例,他不少朋友這陣子都開始兼職做外送,還有人自嘲罹患「新冠憂鬱症」,因為覺得無論怎麼努力工作,好像都無法擺脫生活和經濟上的困境。

除了勞累,這一行還有職業傷害。

兩個月前,扈英鎮開車外送出了車禍,但因跟外送平台非雇傭關係,只能扛下一切損失和責任。「自己的車都沒修好,還要賠人家250美元(逾台幣7000元),」他無奈地說。

快遞業一向是體力活,以往多數從業面孔都是男性。可是,現在看見愈來愈多女性。

不只男性投入,現在有愈來愈多女性配送員面孔。(圖片來源:NHK)圖/不只男性投入,現在有愈來愈多女性配送員面孔。(圖片來源:NHK)

來到中部城市大田,NHK跟拍了一位男性員工,得在這天配送300件包裹,他一早先花了4小時裝貨,「剛入行的時候要6小時,」為加快送貨效率,原先當鋼琴老師的妻子,送完孩子上課後也來幫忙。「以前老公回家總是筋疲力竭,都不說話,我還覺得很寂寞。現在我們一起忙完回家,都覺得很累,」太太苦笑。

不只南韓,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底,台灣也發生過外送員車禍意外頻傳新聞,曾在短短5天內出現3起死亡事故,引發社會關注。

事實上,負責運送各種生活物資的外送員,可說是疫情時代裡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職務之一。但,他們也是人、不是機器,當我們享受便利服務時,也該尊重他們的付出與辛勞。

忙碌穿梭街頭的外送員,疲憊身影下隱藏了什麼故事?(取自戶戶送臉書)圖/忙碌穿梭街頭的外送員,疲憊身影下隱藏了什麼故事?(取自戶戶送臉書)

因經濟困窘從老師變成外送員的扈英鎮,每當情緒失落,就會看看以前補習班學生寫的感謝信,一邊激勵自己,也希望疫情過後能再開課,把教室裡的孩子跟歡笑聲找回來。

這群支撐忙碌城市的物流工作者,他們已經疲憊不已,需要你我的打氣。

關鍵字:產業經濟就業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南韓的「紙箱老人」現象,透露了什麼辛酸故事?
【雙十一】過度消費浪費的不只是資源,還有人生
配送車滿街跑的現代城市,亟需導入「生態物流」!
本土外送品牌foodpanda搶當「不塑之客」!明年拚垃圾減量1500萬公斤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