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苗栗大湖的藍凱瀚,23歲就返鄉創業,從網購、旅遊、還曾轉戰中國做航空公司餐具生意,然後再回來經營父親的牛樟芝事業,這一路的歷練,讓他轉型辦「餐桌」時,也能將農村的價值發揮到淋漓盡致。他自信地說:「農村有很多價值,我們會用價錢來證明!」
藍凱瀚的農村餐桌不是一般辦桌,他要讓人願意多花一點錢買農村的價值,所以凡事都要下功夫、做到位。餐桌上不僅展現農夫的職人精神,連農村的美學,也一點都不馬虎。
辦餐桌之前,藍凱瀚辦過青年論壇,分享年輕人返鄉的故事,一個月一場,有地方人士、農夫、科技農夫、地方業者、民宿業者、文創工作者。共學是論壇的會後討論,大家各自交流學習,常常20~30個人聊到深夜,討論如何讓故鄉變得更好。
圖/農村餐桌是一個很好的在地體驗,也是一個食農教育的機會。照片來源:藍凱瀚
當時的大湖,社會大眾知道的是草莓季,除此還有什麼吸引力呢?除了農業還能做什麼?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回來翻轉家鄉?在這樣的背景和思維下,他催生了大湖「返青富民」聯盟。
「返青富民回來的不只是農夫,地方創生不能只有農夫,不能只有農業!」藍凱瀚強調。
只有好的農作,如果不懂行銷,也無法創造產值。「MeSee農村上菜」就是返青富民自創品牌,MeSee是客家話「味道」的發音,主張好的食材、環境和關係。英文字面來看,也是邀請大家用心感受這塊土地。在都會區,人與人關係疏離,來到農村,一起吃飯的就是一個關係,可去創造當下的連結和感受。
餐桌開辦之初,有接到農委會水土保持局的案子,有次在雪霸國家公園辦,當時邀請社區居民共同參與。藍凱瀚說:「我也曾經去社區教80歲以上的阿嬷擺盤,做共食共餐,餐桌有很多呈現方式,讓社區居民知道可以去這個事情,讓年輕人有機會賺更多錢。」
一個戶外餐桌需要哪些配合的食材,會依據不同地方而有差異。藍凱瀚解釋:「有次我朋友殺了三隻鵝,在民宿外面大草皮上吃,民宿養鵝,就是屬於在地食材。」
另一個烤山豬肉的例子,是因為看見朋友活捉小山豬的過程,他才知道山豬黑色的毛,刮掉後是白色的肉,更重要的是,在山上吃到烤山豬的成本很高,體驗的過程就是在創造價值,從每個環節思考如何讓農村的價值被看見。
藍凱瀚一再強調,農村不是便宜的,它賣的是「價值」!讓都會跟農村的關係拉近,給消費者吃到最原味和健康的食材,聽農夫的故事。
來到農村餐桌,每道菜都會介紹是誰做的,上菜的人都是農夫,出來說自己的故事。怎麼種菜?麵包怎麼做?怎麼養蜂?真假蜂蜜如何分辨?如果他們認同也想採購,可以私下跟農夫買。這也是為何一餐飯一個人要收2000元,因為餐桌是吃一個故事;不是只有吃飯。
圖/「好好食飯」強調地產地銷、新鮮直送,用餐者好好吃頓飯,也好好認識口中的食物。照片來源:藍凱瀚
近年政府大推地方創生,很多人打這名號去申請補助。但藍凱瀚認為,補助終歸會用盡,之後仍須回歸市場機制,年度大型活動可以拿政府經費,地方創生終究得回歸產業本身。
雖為農村產出訂出價格,但農村之美絕非金錢可以衡量。當大家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品嚐美味的食物,沉浸在與跟身邊人連結的幸福感時,心中應懷著無比感恩,是這群農夫對土地的愛惜,我們才有眼裡和口中享受的一切。
而對藍凱瀚來說,他和夥伴們希望能有更多青年返鄉,發揮創意翻轉鄉鎮宿命。
本文獲《社區力點線面》授權刊登,作者吳素華,藍凱瀚讓人願意花兩千元 來農村餐桌吃一個故事。關注社區福利發展,請上《社區力點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