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金門市區著名廟宇天后宮,拐進一個巷弄轉角,顯眼的雜貨店招牌「Warung indo kinmen」映入眼簾,9年前從印尼移民過來的江明秀和陳大衛(Falatehan Daud),夫婦倆熱情地招呼訪客,談到這幾年的轉折。
「我本來就是金門人,只是在南洋出生!」陳明秀開門見山地說,她們是爺爺那代為了躲避戰亂,才在1948年離開金門,移居到鄰近新加坡的巴淡島一帶。
圖/台僑江明秀(右)帶先生回到故鄉金門定居。
雖然印尼沒有華語電視台,江明秀只能看新加坡的華語節目。但金門僑民很堅持傳統,多年來一直把語言和宗族觀念流傳下來,跟下一代說明他們來自何處。
「等你們長大,一定會回去金門。」「外公的老家在水頭,爺爺那邊則是后浦頭,」這些話,江明秀從小到大聽了無數遍。
事實上,江明秀在1997年就曾跟阿公回金門探親,但當時對故鄉沒有多大感覺。後來結婚成家,原本打算跟著印尼籍的陳大衛,也曾搬去首都雅加達發展。
直到2011年底,剛結束前一段事業、信仰虔誠的兩人一起禱告,問神下一站該前往何方?沒想到答案竟然是阿公講了多年的金門。
順從神的旨意,兩人落腳到金門,有血統證明的江明秀歸化為台灣籍。這幾年,除了開雜貨店販售印尼物資,兩人還做南洋美食的沙嗲小吃攤,生活過得算是穩定,今後還打算把兩層樓的老房子再擴建。
更意想不到的是,移居台灣的人生抉擇,還幫她們喜獲麟兒!
原本結婚多年來,江明秀一直無法懷孕,後來檢查發現是輸卵管阻塞,幸好有政府補助人工受孕的經費,讓她接連生下兩個健康寶寶,等於一次幫金門增加4個人口。
「如果這是在印尼發現的,那可不得了!」江明秀有感而發地說,在印尼要自費處理不孕症,極可能是難以負擔的天價。
雖然還沒入籍、但取得永久居留證的陳大衛,也深刻發現台灣和印尼的不同,「台灣真的比較進步,民眾都不會亂丟垃圾,」他讚嘆。
圖/印尼籍的先生陳大衛。
今年更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印尼朋友都羨慕他們可以留在台灣,尤其金門還維持「零確診」的完美記錄!
事實上,東南亞一帶有許多以前移出的僑民,如即將誕生印尼新首都的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就聚集許多金門子弟。但江明秀提醒,隨著定居時間一久,不少金門後裔愈來愈本土化,「有些住在都市的年輕人,都已經不會華語了,」她發現。
把眼光放向海外,給外漂多年的僑胞更多落葉歸根的誘因,或許,這就是台灣往後穩住人口的另一途徑。只是,時間不會等人。
圖/江明秀夫婦一次為金門帶來四位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