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高雄人,「多久沒進去美術館看展覽?」得到的答案,恐怕超過一年以上。
攤開近三年高雄美術館歷年的入館參觀人次(本館和兒童美術館),從2017年的75萬2591人次,到2018年的80萬4750人次,2019年陡然降到60萬6043人次,而今年伴隨疫情跟園區館內外的整修,若僅單算2020年的10月份,僅有2萬5006人次到訪。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李玉玲,近幾年致力於改造美術館的園區空間。
高雄美術館自1994年開館後,和台北市立美術館、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並列為全台三個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但近幾年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許多縣市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美術館,讓高美館相形之下黯然失色。
鄰近的台南市立美術館在2019年開幕,一年時間便累積了130萬人次,到今年10月便突破第200萬人次;嘉義市立美術館也在今年11月正式營運,更在未開幕前因著外觀和一系列藝術策展,有了未演先轟動的聲勢。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園區。
回過頭看,高雄市立美術館已邁入第26個年頭,過往殿堂式的建築物、久未修繕的內惟埤文化園區,整個館舍充滿著遲暮之年的老舊氛圍。儘管外頭仍有人氣,卻是許多來這繞一圈一圈地跑步、練太極或跳舞的民眾,他們在外活動,卻已經鮮少踏入館內。
因此李玉玲上任後,賦予自身最重要的使命,便是讓美術館跟市民的生活連結起來。她策劃了一系列展覽、活動,試圖讓藝術更加親近民眾,吸引不少民眾到訪,在2018年高達80萬的造訪人次,便是明證。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園區改造。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辦好展覽還不夠。李玉玲分批找到了數筆經費,重新打造整個高美館內外園區跟展覽空間,在2020年利用七個月時間整修,試圖讓高美館煥然一新,並於明年1月22日正式對外揭開它全新的風貌。
李玉玲念茲在茲的,就是讓美術館成為高雄市民「美好生活所在」,她常自嘲這句話唸來拗口,但隨著她上任這三年,便透過一步又一步的活動,紮實地將這句話落實。
好不容易拆除許多施工圍籬,李玉玲今後的期待是什麼?在園區導覽過程裡,她提到,「有天下班傍晚,我看見一個年輕男生坐在這,另一名女生就頭倚靠在對方大腿上,」頓時她覺得,自己終於「成功了」。
圖/美術館園區湖畔旁步道夜間景觀。高美館提供
要讓市民、更多年輕朋友對這個園區產生親切感,李玉玲想的便是這樣的一個畫面,她期待有更多人因著「美好」而來,看見年輕人願意到這裡約會,已經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
除了改造入館動線,她也將許多不合時宜的灌木叢、植被汰除,把許多原先埋藏在園區裡的館藏都一一揭開,讓民眾更能重新發掘美術館園區本身的美。
圖/抱一的餐點別出心裁。
改頭換面後,高美館還邀來兩家合作夥伴,分別是在地經營許久的帕莎蒂娜和「抱一」咖啡廳。雙方都有著文化跟美學經營的理念,期盼提供參觀民眾在休息之餘的更多好選擇。
其中,抱一的經營者張孝維,走的是禪學極簡裝潢風,裡頭布置許多老闆個人的美術收藏品,靜謐而安定的氛圍,坐在這喝一口茶,品嚐台灣味的精緻料理,享受一個美好的午後。
圖/抱一的用餐空間布置簡單雅緻。抱一提供
帕莎蒂娜董事長許正吉表示:「高美館是匯聚生活美學、分享美好的地方,我們希望提供一個生活空間,讓高雄民眾及參訪人士,來到這裡無論是享用好咖啡或是美食都能夠獲得滿足,也期望未來更多跨界合作,讓高雄藝文發展有無限可能。」
圖/帕莎蒂娜烘焙坊也即將進駐。高美館提供
除了館舍跟園區的修繕,美術館最重要的任務,依然是展演。
首先,2021年1月22日(五)起至24日(日)將連續三日規劃「KMFA REOPEN市民日」系列活動,屆時將有國際特展《黑盒-幻魅於形:湯尼.奧斯勒》、在地畫展《歐布澤宇宙》、現代藝術大師蕭勤的《象外.圜中—蕭勤八五大展》、典藏常設展《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市民畫廊《粉彩交響詩-洪秀敏個展》,以及與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合作的《感動牛-兒童暨青少年彩繪 高美特展》,一檔檔緊湊上映。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景致。
而不僅僅有展覽,開館當天,更是別出心裁選擇了「晚上」作為正式開館的時間,不僅安排在美術館外觀會有光雕秀,當天更會有在園區「露營」的活動!搭上近年台灣熱烈的露營風潮,屆時你或許可以帶著自己的露營設備,到高雄美術館來睡上一宿。
下次,當朋友問你高雄可以去哪玩,除了一些知名景點,你也可以把高雄市立美術館列入推薦名單,相信不會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