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文青必遊新地標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
作者:高宜凡
攝影:張智傑
日期:2019-06-04

台南是國人旅遊的熱點,古蹟與小吃最為人稱道,甫落成的台南美術館更成為最新景點,半年來吸引超過80萬人次。《城市學》帶你親訪南美館,從歷史、建築、美術等多重角度,探訪這座文化新地標。

400年來,經歷荷蘭、明鄭、清朝、日治及國民政府等不同階段,台南,一向被譽為台灣的「文化古都」。最近,台南又多了一項寶貴的文化資產,那就是2019年開幕的「台南市美術館」(簡稱「南美館」,Tainan Art Museum),象徵這座古城銜接21世紀的當代藝術。

南美館是台南縣市合併後,最大的公共文化建設,也是繼台北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高雄市立美術館後,台灣又一座文化地標。

站在可遠眺市區景觀的南美館陽台上,為南美館奔波多年的館長潘襎長嘆了一口氣道:「這座美術館,台南人等了60年!」

早在二次大戰後,當時的台南工學院(後改制為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曾在北京教書的藝術家郭柏川,便大聲疾呼在台南興建美術館。到了1984年,換成時任市府顧問的畫家陳輝東接力倡議,超過一甲子的等待,南美館終於揭幕。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_img_1

館長潘襎認為,南美館從設計、發包、施工到啟用只花了四年,堪為公共工程表率。


去年底試營運以來,半年之內,參觀人潮已突破80萬人次,最高紀錄是大年初三當天湧入3萬多人。吸引眾多文人雅士、觀光客、甚至網美打卡。網路上流傳的南美館各角度美圖,更是不勝枚舉。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南美館分成兩座場館,包括由古蹟台南警察署修復的一館,及全新建築的二館。二館有16間展覽室,目前一、二樓共七間展覽室,展出「台灣禮讚」開館展,涵蓋油畫、水彩、素描、膠彩、雕刻、版畫、攝影,讓民眾一窺台灣自戰後累積的文化能量。另一展覽室I的主題為「南薰藝韻」,展出四位本土藝術家沈哲哉、郭柏川、許武雄、陳澄波的經典。

新舊輝映 塑造城市公園綠蔭

南美館備受關注的另一原因,便是話題十足的二館建築。外觀看起來像是一座多層次展開的白色小山丘,以極簡、素雅的現代主義風,與對面台南市司法博物館的巴洛克古建築相輝映。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_img_2

整體造型彷如白色小山丘的二館,設計了許多讓人驚喜的半戶外空間和彈性參觀動線。


二館的設計者大有來頭,是2014年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坂茂。他從台南隨處可見的鳳凰花發想,運用大量堆疊、錯位的方型空間,打造純粹又強烈的五角造型,再結合籠罩全館、由十根斜梁支撐的碎形屋頂,賦予參觀者強烈的視覺印象。

有趣的是,以人道建築風格聞名的坂茂,規劃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戶外陽台,加上裡裡外外多達53座樓梯,替南美館創造出彈性、多變的參訪動線。民眾可以從不同的入口靠近美術館,或直接走進二樓的咖啡廳,甚至看展到一半、突然就到了戶外,彷彿攀爬一座藝術寶山,處處都有驚喜。

穿街走巷 全民悠遊藝術天地

至於巨大的傘型屋頂,則是坂茂有感於台南炙熱天候,委託京都大學酒井敏教授設計一套碎型遮蔭系統,不但可遮掉70%陽光,且兼具通風、換氣、透光等功能,更在內部空間創造出大量交錯、穿梭的光影,讓二館猶如一棵矗立在城市的大樹。在裡頭品味藝術,就像以前人們習慣聚在樹下乘涼、聊天一樣自然。

為了營造氣氛,許多藝術場館以前都習慣把內部弄得很陰暗,還搭配昏暗的燈光,卻讓人觀賞時容易疲勞。有鑑於此,南美館規劃了通透、明亮的多層次空間,再用走道、樓梯、陽台加以串連,「如果逛累了,可以到外面陽台休息一下,」潘襎解釋,藝術作品不必束諸高閣,也可以很輕鬆地被欣賞、咀嚼,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_img_3

南美館整棟場館被大量綠地環繞,二樓的咖啡廳「I'M Coffee!」是文青與家庭聚會的最佳場所。


南美館還有一個獨特優勢,它位於古都的文化核心地帶,附近有8座國定古蹟、36座市定古蹟、還有許多歷史建物,包括台灣文學館、孔廟、葉石濤文化館、延平郡王祠等景點,都可步行到達。開幕後,有位外國訪客高興地對潘襎說,「以前來台南玩,都是看廟宇,想不到現在還可以看到當代美術。」

對於南美館的經營定位,潘襎覺得它是座「審美的百貨店」,除了讓藝術發揮的展演空間,一樓的紀念品商店「focus in ART」,由林百貨文創團隊打造;五樓景觀餐廳「LUMIÈRE美.食光」來自奇美集團;二樓還有文青最愛的咖啡廳「 I'M Coffee!」整棟場館更被大量綠地環繞,每週五、六的營業時間,延長到晚上9點。

旅外企業家 捐贈廖繼春名畫

「有些人是為了看展來,有些人是為了喝咖啡、也有人是為了欣賞建築、甚至是從陽台走進來的,」潘襎強調,南美館不只服務那1%、5%的藝文愛好者,更要服務全民,「讓每個人都願意走進來,才能創造更多可能性。」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_img_4

南美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名家廖繼春大作〈台南公園〉,來自當地企業家的無私捐贈。


不過,要實現如此開放的營運模式,必須配備許多人力。經過四次招募,台南美術館目前擁有700多名志工,不少是高素質的退休文教人員,地方向心力十足。連許多館藏作品也來自民眾的貢獻。如二樓鎮館之寶之一,是旅外企業家蘇清祿從香港佳士得以3000萬元購得的廖繼春名畫《台南公園》,無私捐贈過來。

「南美館原址是台南神社,回想幼年望見鳥居~那是我依稀存在的童年印象~我們這代人走過太多辛酸歲月~我該留什麼給後代子孫呢?」蘇清祿在捐贈者心聲寫道:「我發現國際拍賣場出現《台南公園》~幼年光景頓時歷歷在目~台南公園曾是老台南人非常喜愛的風景美地,童年時期我常路過,深受園中亞熱帶植物及簡素靜謐的景緻吸引~願這件作品能喚起市民的歷史記憶,燃起同樣愛護這片土地的熱情~」

或許,這股來自市民的愛鄉情懷,才是南美館最珍貴的文化能量。

府城旅遊新熱點,南美館憑什麼半年吸引80萬遊客?_img_5

除了豐富館藏,二樓還有瑞士建築師Johannes Sloendregt協助規劃的兒童藝術中心


關鍵字:美學南部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