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邊工作、邊旅行兩年了。
這一路,從東南亞到加拿大,再到現在住的加勒比海岸,長期旅行的生活型態,讓我面對各國文化衝擊,成為一種習慣,生活中出現許多令人驚訝的事,也成了常態。
我逐漸發現,當你習慣無知後而努力探索,用正面態度面對各種大小問題,不但可以把危機化為轉機。而每次面對挑戰後與自己的對話,更會成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圖/越南的寧平是我最愛的景點之一。(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種明天不知道會遇到什麼,卻有信心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樂觀,應該就是旅行教我的事吧!
第一件事,是學會反思,不時更新既定想法。
要形容的話,踏上長期旅行,就像經營一段長期戀情,相較之下,短期旅行比較像一夜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會。很多長期旅行才感受得到的孤獨與驚喜,以及自己對這些情緒的處理,是一兩個星期短期旅行很難體驗的。
圖/在加拿大打工換宿的經歷,讓我變成徒手擠牛奶高手。(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比方搭便車,若是集點式的趕時間行程,就體會不到這檔事可能帶來的驚喜。而一個人身處異鄉,坐在不知名的咖啡館,你當下感受的孤獨和沉靜,更是一般旅行團無法提供的感覺。
而當旅行變成日常生活,短期內無法回家時,很多在異鄉見識的當地議題,你也無法置之不理管。你會慢慢發現,旅行途中面臨的諸多選擇和安排,跟真實人生的遭遇沒啥不同。
記得第一次出國,是想去探索國外的「不一樣」,那時看到的,就是許許多多跟故鄉的差異。但長期旅行後才察覺,原來,很多國家都有其共通之處。
例如,我在美國認識一位阿拉伯女生,在她們的神秘面紗下,其實和我一樣有著染髮。世界上很多看似不同的料理,但熟悉之後才發現,原來墨西哥捲餅、越南春捲、地中海的皮塔餅(Pita),都跟台灣春捲有類似概念。
而起先以國家別將人們分類的我,認識了一個祖先來自印度、在加勒比海出生、後來在美國長大的男孩,這樣的他該如何分類?凡此種種在旅途中的有趣經歷,都讓我的想法和出國前有了180度大轉彎,成為日後思考的養分。
圖/走出去感受各國人生百態,才能突破自己的思考侷限。(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另一種成長,來自習慣經常的移動和變化。
慢活又窮遊的長期旅行,必須習慣隨時變動的環境,如經常更換居住地點、每天認識陌生人,而每次的改變,也會改變我對身邊環境的觀感,強迫自己微調、適應。總之一句話:「改變是常態,我不改,環境也會改!」
另一件要有心理準備的事,就是當你一直邊工作、邊旅行,有時很難確認,自己是否在往想要的人生道路上前進?
因為「數位游牧族」沒有老闆替你打考績、身旁沒同事互相回饋、也沒有家人在身旁嘮叨,唯一能評量你的人,只有自己。
圖/自我懷疑時的最佳解放,就是到大自然散步。(作者攝於加拿大育空領地)
特別是,當你看到一堆人在網路上炫耀成就,更容易產生焦慮。這就是身為數位游牧族一定會遇到的困擾:自我懷疑!
怎麼辦呢?方法是,你必須練習記錄,把自己的成長歷程記下來、甚至讓它可以視覺化,激勵自己繼續往前走、不要停下腳步。
還有,在旅行中,你會常常懷念某樣東西、某個人、或是特定城市的記憶。不過,你會慢慢發現,即使同樣的人、同一處地點,那些回憶已經「回不去了」。
回憶是不變的,但你可以學會體驗當下的美好,別讓過去綁架未來。有一天,當你想起過去的回憶和際遇,不再為當初的結束而愁眉苦臉,而是為曾發生過的事而會心一笑,就可以更勇敢地面對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