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道三或省道三經過雲林、彰化一帶,兩側無盡的綠色田野伸向遠方。這裡是中台灣大米倉,濁水溪在此處進入平原,土泥淤積,養出這片百年如斯的農村景致。
「只要把溪水困住,會看到水色是灰的,就是濁水溪命名由來。如果讓水靜下來,多等幾分鐘,就會見到水泥色沉澱在清水下。土壤很肥沃,台語叫『烏塗』,就是黑色的土。」
介紹者林建安,工作之一就是帶著觀光客,騎著自行車在村裡導覽,講述這條台灣最長的河,如何打造出讓他安身立命的林內鄉烏塗村。所有觀光客幾乎都會問:「濁水溪一帶不是都種米嗎?為什麼這裡這麼多芋頭?」
圖/林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合種芋頭。
「芋頭和水稻一樣,需要充足水分,林內有此條件。但九二一大地震前,根本沒人種芋頭。」林建安之前從事觀光業,面對群眾說故事可謂得心應手。
九二一大地震後,某些路段無法行進。當時有盤商改變平常交通路徑,經過林內,看此地似乎有田地承租,便租了地、找農民種芋頭。林內種芋頭時間不長,但品質卻很肥美。
林建安的專長不只導覽,他更擅長把農民聚集起來,說服大家一起做事。「原本我只是照顧雙親,靠網路賣蛋捲賺點錢,」旺季時常忙到三餐沒得吃,天天烘蛋捲,生意不錯。
有次參加社區辦的農村再生課程,只為捧人場。因為只有他一人會電腦,課程結束準備提案時,做簡報工作自然落到林建安身上。
「林內芋農多來自外地,向來和盤商保持緊密關係,但經過農再課程培訓,許多芋農願意嘗試自己面對消費者,求取更高獲益,」林建安觀察,從一開始學種芋頭,到現在能以最少人力照顧大片芋田,證明芋農不僅學習力強,林內芋頭更有強大產能。
可是,盤商來此收芋頭時,都是丟入印著「大甲芋頭」的大布袋裡。
對此,芋農希望消費者能看見林內。林建安藉由補助,印製一批印有「林內芋頭」的大布袋分給大家,開啟了林內芋正名運動。「結果出奇的好,」林建安說,「因為林內芋的品質優異,售價可以比盤商開價多3倍!」
不以農為主業的林建安,說服社區夥伴開設芋冰店,接待夏日期間南來北往的遊客。「要賣自己的芋頭,就需要通路面對消費者。冰這種銅板美食,對路過客來說沒壓力,以體驗行銷增加產品說服力。」
圖/林內發展芋頭意外成功。
開店後,第一個問題居然是冰賣得太好。「來客超乎預期,周邊能供應的芋頭不足,多是預留給盤商的,」隔年,林建安排好生產計畫,配合高鐵通車,日銷量一口氣衝上700碗。透過網路分享和媒體報導,自此建立市場基礎。
不過,曾從事觀光業的林建安很清楚,一個賣點絕對不夠,必須持續挖掘在地特色。如今搜尋「林內」,會找到「落羽松」「搶水節」等關聯字,遊客也會在不同時節進入社區。
而芋冰店的成功,也使夥伴產生不同聲音。畢竟社區發展協會是非營利性質,和芋冰店的銷售方針並不一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圖/圖片取自「林內教芋部」臉書
對此,林建安另組社會企業「林內教芋部」,召集青年農民一起來,協會則專心投入社福工作。「社區需求多元,因人力分配問題,我們只能專注產銷,和協會分工合作。」
於是,「林內教芋部」和芋冰店結合為觀光亮點;讓農產品和消費者面對面接觸,一方面從日本地消農產店學習營運模式,一方面也在農閒時齊聚,討論成本控制、農法、包裝、陳列、定價等問題。
「雖然還未能把在外面工作的年輕人拉回鄉,但在地年輕人認同度很高,」經過多年努力,林建安把希望帶進社區,他的下一步是打造觀光休閒農業區。「有了夥伴們的配合,我有信心把教芋部打造成濁水溪流域最好吃、好買、好玩的遊客服務中心。」
圖/在地許多年輕人都認同林內芋頭的品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