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溪出海口的東石漁港是觀光勝地,每逢假日人聲鼎沸。但隔溪相望的網寮、塭仔地區,則保有淳樸漁村模樣,道路旁不是漁塭,就是堆滿蚵殻的低矮磚厝,遊客稀少。
塭仔社區總幹事吳淑芳與先生陳清樟,前幾年買下一池漁塭,成立「五十分工作室」。她笑說:「賣家告訴我們,這塊塭仔放了十幾年都沒賣出去,我們一定是肖仔。」
吳淑芳原本在農會工作,1988年起積極參加農委會或相關組織開設的課程,2010年參與水保局的農村再生顧問師訓練,「當時條件寫著『無給職』、『對農村有熱情』,覺得太適合我了,」吳淑芳便一頭栽入農村更新行動。
圖/吳淑芳努力策劃的社區活動。(取自臉書)
2002年離職,吳淑芳依舊心繫農村,她觀察雖然農委會積極輔導,但有人還是決定放下祖傳事業,賣掉祖產、離開村子。「我很急,希望村子不要這麼快衰老,但以前有農會同事可以一起打拚,現在我一個人能做什麼?」
於是,吳淑芳邀請社區居民一起觀摩其他社區,「在前往參訪的車程上,我會分享對案例的看法與觀察,反正大家都只能待在車上,比較專心有效率,」透過「包車會議室」模式,逐漸聚集一群核心夥伴。
透過這群種子,原本沒有參與課程的鄉親也受感召,主動說要捐款,吳淑芳便承擔社區總幹事一職,幫大家把想法整理成企劃案,送至相關單位申請補助。
塭仔社區主要問題有3個:老人多、外配多、產業衰退。「我讓外配學習做地方風味餐,創造收入,改變家中地位;透過日托班,讓老人走出來運動,不用整天關在家裡看電視、顧媳婦,」有次某位外配得獎上報,長輩高興跟鄰居炫耀,心態就比較開放了。
圖/「包車會議室」。
由於周邊都是人口外移、老化的漁村,吳淑芳四處串門子,把白水湖、網寮、栗子崙、洲仔等社區整合起來,建立「嘉義濱海漁村生活圈」。此外,她也成立「嘉義縣鄉村發展協會」,串連有心參與者一同尋找解決方案。
吳淑芳說:「我希望把鄉村打造成人們退休時願意回鄉的地方,多點人回來,就可以養活社區,讓他們願意擺攤做生意,便利彼此生活,不像現在生活機能缺乏,買豬肉都要預訂。」
而成立五十分工作室,是希望讓它成為示範點,她把塭邊工寮整理成舒適的共享空間,隨時備好泡咖啡、泡茶工具,鄉親們可以來這裡迎著夕陽、吹著海風、聊天開講。
她申請到魚蝦共養的示範計畫,先生陳清樟也下來協助。她說:「塭仔的養殖戶為求產量,養太密,反而量多價跌。」所以五十分工作室採取魚蝦共養,量少、用電省、降低排碳、減少換水,還堅持不用藥。
圖/嘉義一帶的漁村景象。圖片取自臉書
有此特色後,塭仔不用求盤商來收,可當農村特色體驗,推廣食農教育,以現撈魚蝦做風味餐,利潤反而更高。吳淑芳期待:「要是經營有成,別人就有學習動機,就願意投入。」
說著,她將數十尾對剖好的虱目魚掛滿棚架,以製作「一夜干」。此時,夕陽照得魚皮閃亮金光,魚影在紅磚牆上搖晃,彷彿宣示的塭仔社區的美好未來,也將閃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