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子行駛在山路連續彎道,跨越一道吊橋後,眼前就是嘉義阿里山茶山部落。
在入口回首來時路,可看到最佳瞭望點,一座舞台上頭寫著「涼亭節」。茶山社區發展協會秘書田佳玲說:「我們每年都會辦涼亭節,茶山部落共有3個種族:鄒族、布農族和漢族,每個種族的涼亭特色都不一樣,光看涼亭樣貌,就知道是哪一族。」
為什麼會有涼亭?田佳玲解釋:「鄒族是茶山部落主要種族,部落習慣是將過世的家人埋在家裡客廳。如果有朋友來,在埋祖先之處踩來踩去不禮貌,所以就習慣門口外面蓋涼亭,當成生活起居和招待朋友的地方。」
圖/嘉義阿里山茶山社區發展協會秘書田佳玲。
茶山部落位於山腰小台地,僅有一條道路貫串,兩側坐落風格迥異的民居,從棚架到雕刻品都十分細緻,「現在看起來很漂亮,但八八風災那些年,茶山部落很慘,近半年停水停電,一整年沒有人進來,」田佳玲回憶:「我就是在那時回來部落定居的。」
10歲前,田佳玲跟家人移居到嘉義市。父親原希望孩子在城市裡長大,脫離山地部落的苦日子。畢業後,田佳玲曾在台北工作,「在成長過程中,我和部落可說是完全脫節,後來受到風災影響,才回來幫父母的忙,重建家園。」
「風災發生前,家人就叫我回來上農村再生課程,湊湊人數;風災後為了重建家園,忙到累壞,我看了不忍心,乾脆長住下來。」愈來愈多幫忙的年輕人,陸續回到部落,將原本破落的部落景觀,整修到如今煥然一新的面貌。「我覺得好有成就感!」田佳玲笑著說。
圖/經過農村再生計畫輔導,找出屬於部落的特色。
風災剛發生時百廢待舉,為引進政府資源,田佳玲擔任茶山社區發展秘書,雖然薪資不高,但能陪著爸媽,依舊很值得,「當時覺得部落需要我,」田佳玲說:「後來才發現,是我需要部落。寫案子時,我重新建立起和部落關係。從歷史、生活、人際等各種角度。」
「先找補助整理涼亭、步道、建築,吸引觀光客目光,再透過教育訓練,進行人才培訓,」田佳玲說,如今,社區發展協會已有16位專職人員,計畫內容也是經過村長、理事長,和所有夥伴共同意見產生的。
10年來,大家看到部落最大改變是「產業升級」。以農業來說,以前農民只會把農產品拿去山下秤斤論兩賣掉,換其他商品進來,運用部落家家戶戶有涼亭的特色,舉辦涼亭節吸引遊客前往。買賣雖然快速,但沒有特色。經過農村再生計畫輔導,茶山部落在重建之際,尋找出能彰顯部落特色的在地產業。
社區發展協會的策略是:加工農產品提升附加價值,並延長銷售時間,而且採用傳統方式加工,並配合個人和部落特色的手工藝。
田佳玲舉例:「譬如苦茶,農民種了老半天,卻拿去給人榨油,協會還要去買油回來賣。所以,我們跟老人家學傳統茶籽的處理方式,自己開發手工苦茶油,把利潤留在部落。」透過產業升級,茶山部落的經濟開始好轉。
起初,只有少數人願意上農再課程,因為真的有改善、賺到錢,才吸引更多夥伴。田佳玲觀察:有了課程加持,讓重建後的部落產業,建立在一個更堅實的基礎上,不再依賴單一商業模式,也不易被突如其來的災害擊倒。
以涼亭為例,村民會拿出看家本領,把自家弄得很漂亮。在2019年甫結束的涼亭節舉辦過程中,田佳玲發現,「以前我們會申請補助,讓村民根據補助多寡製作風味美食。但去年沒補助,沒想到為招到更多客人,村民不惜成本、提升質量,讓遊客大呼物超所值。」
圖/涼亭節來自部落家家戶戶有涼亭的特色。
現在,茶山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各項觀光活動,建立出穩定營運模式,並足以支應半數工作人員的薪資,不需完全依靠補助。
不過,田佳玲還有更多規劃想完成:「譬如把涼亭生意常態化,以前只有假日,現在希望每天有。」如何建立一套大家都願遵守的遊戲規則,以及與互利互助的商業模式,是田佳玲和社區夥伴持續探索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