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資源將耗盡!柯文哲帶台北打破線性經濟拚循環

地球資源將耗盡!柯文哲帶台北打破線性經濟拚循環 圖片取自台北市政府
日期:2020-09-17

全球已有450個城市宣告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於上週舉辦「2020 台北永續未來願景論壇」,會上發表「台北市能源政策白皮書」及「台北市循環城市白皮書 2.0」,透露這個城市對於永續的想像。 

台北市長柯文哲強調,極端氣候是將來必須面對的挑戰,循環經濟、減能減碳與綠能等觀念,是政策的主要價值,台北市將繼續落實永續、綠能及循環經濟。

城市減碳目標:2030先減25%、2050再減50% 

「台北市能源政策白皮書」預計以建構節能環境、擴大綠能供應、帶動產業轉型三大方向,並達成三大目標: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達三倍增量、節電量13.5%、2030年碳排量減少25%。

台北市喊出長期的城市減碳目標。翻攝自會議簡報圖/台北市喊出長期的城市減碳目標。翻攝自會議簡報

產發局局長林崇傑表示,台北市有「溫室氣體減量督導會報」,由市長親自主持,定期審視減碳進度,也訂出減碳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2050年須減少50%的碳排放。

柯文哲分享與英國代表交流的經驗,他發現英國的經濟在成長,但每個人平均碳排放量是下降的,「因此單單考慮能源政策是不對的,產業發展和能源政策應該結合在一起。」

柯文哲強調,台灣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要把先進國家最好的技術全部學回來,選擇適合台灣的部分,再「組裝」成政策來執行。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服務業節電先行,長期瞄準「零碳城市」 

市府優先針對用電佔比最高的服務業推動節能,台北市服務業部門用電佔全市52.8%,住宅用電佔34%。

2015年起,市府查核與輔導2.3萬家業者,節電達5億度,平均年減碳量相當於683座大安森林公園;住宅方面,提撥3至5%的費用於智慧化設施,從8000多戶社會住宅推動「智慧三表」(水、電、瓦斯),每座社會住宅就是一座小型的能源管理系統。

產發局長林崇傑坦言,台北市還不敢提出「零碳城市」宣告,原因在某些政策涉及中央和民間業者,如公車運輸來自民營公司,若要全面轉換成電動車,須考慮運價補貼及電力負載。此外,四、五年前市府曾和能源局發展陽明山地熱,但涉及國家公園管理而停擺,目前正嘗試微型水力及公民電廠。

線性經濟行不通,改推「循環城市2.0」 

林崇傑舉出過去一年台北市推動循環城市成果,包含建立「盛食交流平台」,造福6萬人,讓醜蔬果免於浪費;地下道和公園設置27座「雨撲滿」,做雨水回收再利用;太陽光電設置也成長224% ,達28.9百萬瓦。

2018年,台北市發布全國第一份循環城市白皮書,今年「台北市循環城市白皮書 2.0」以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可食地景生態復育、再生能源整合優化、綠色共享運輸推廣等八大核心方針,將循環經濟概念實踐在各施政領域,預計推動超過35項跨局處整合措施。

柯文哲說明,過去經濟發展採單向線性發展模式,從開採資源、生產產品、消費到產品廢棄,過去50年,資源開採量增加三倍,「但只有8.6%的資源有循環再利用,這種模式再不改變,地球資源將被耗盡。」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2020台北永續未來願景論壇。圖/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2020台北永續未來願景論壇。

柯文哲也指出,興建中的南港機廠公宅,就是實踐循環經濟的代表作,「我們預想 50、70 年後,房子拆除的物資還可以循環利用。」

擴大「公民參與」,城市扮演重要角色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地方政府在能源轉型和創意上扮演重要角色。以台北市為中心的能源策略,包含智慧電網及儲能系統、發展分散式能源網絡等,市府做了很好範例。期許台北未來可成立電力公司,帶領新的創意發生。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則對台北市公有屋頂太陽光電提出針砭:「彰化縣政府一聲令下,國中小能用的屋頂都下去蓋太陽能板,可是台北市很多的公有屋頂和國中小的屋頂沒加入發電行列。台北市人均用電量是各縣市最高,但人均發電量卻是台灣最少的!」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左二)對公有屋頂太陽光電政策提出針砭。圖片取自台北市政府圖/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左二)對公有屋頂太陽光電政策提出針砭。圖片取自台北市政府

「如果沒有公民參與,社會的適應力量就不會厚植下去。」她以關渡國中推行的太陽能屋頂為例,「有一半釋出給民眾集資購買,登記購買人數在消息一出就爆量,「只要把參與的可能性開放出來,民眾響應的動力是很高的。」希望台北可以作為典範,讓各縣市參考。

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楊宏澤指出,興隆社宅的智慧電網和建築電能管理系統,設置太陽光電和儲能裝置,也在地下室建電動車充電樁,都是先進做法。未來電動車更普及,中小學校全面裝設冷氣,建議台北市發展更大型管理系統,將公務機關、公園、學校的電力納入管理,期許市府結合電力交易平台, 讓公有屋頂太陽光電獲得報酬。

本文轉載自2020.9.16「環境資訊中心」,撰稿:吳宜靜。

關鍵字:永續韌性城市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從交通、遊民、到極端氣候,城市面臨的五大難題有何解方?
22縣市環保施政誰最認真?花蓮連續4年缺席民間評比
沒開戰台灣也可能沉沒?2050年高雄恐成汪洋一片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資訊中心」由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成立,相信任何改變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自2000年4月16日起每日發行「環境資訊電子報」,建置「環境資訊中心」網站,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