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花窗,是台灣古早建築常見的特色。老宅的鐵窗上,通常妝點許多圖紋,有時是象徵吉祥的蝴蝶、蝙蝠,又或是富饒人味,如屋主姓氏和店家商標;甚至連卡通吉祥物都能上窗。一戶普通民宅,往往因趣味各異的鐵花窗,「提味」出別具一格的景致。
1920年,西洋建築傳入台灣,鐵花窗主要功能是防盜,但經匠師巧手,以燒焊、鉚接、彎折工法,打造出各式美觀窗紋,蔚為流行。
圖/布菈瑟的陶藝作品。
可惜,在台灣錢淹腳目的1980、1990年代,住宅愈蓋愈高,鐵窗防盜需求降低,加上不鏽鋼窗、鋁窗崛起,幾讓鐵花窗因此絕跡。
90後的布菈瑟 BLOSSOM 共同創辦人林杰妤與徐翌榕,是在就讀雲林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時期,開始探索隱身街頭巷弄的鐵花窗。當時老師要求,畢業製作須與台灣文化相關。
同組伙伴坐火車返鄉,驚豔於一幢幢老屋的鐵花窗風景,便提議作為主題。為深入了解鐵花窗樣貌,她們深入雲林、台中等地巷弄,常被住戶誤認為檢舉違建人員。
她們觀察,鐵花窗的設計風格隨地域和國情而異,北部風格極簡,愈往南,圖紋設計愈奔放熱情。各國也有差,像馬來西亞的鐵花窗,顏色繽紛,還富含宗教意味。
圖/以鐵花窗元素創作的隔熱墊。
「方正的窗戶,也是工匠們較勁技藝的舞台。」林杰妤、徐翌榕折服於細膩刻苦的匠人魂,也深刻感受鐵花窗賦予屋主的意涵,屋主對房子、家或店面的想像和期待是什麼,鐵花窗就長什麼樣。
「這就是鐵花窗有趣的地方,除了美美的,也代表『家』想傳達的含意,回憶或祝福意象。」她們對鐵花窗情有獨鍾,亦想傳承鐵花窗對「家」的意義。
畢業後,大家各自分飛,但林杰妤因入選「青年創業摘星計畫」,人生大轉向。
2015年,林杰妤、徐翌榕決定合組工作室,在店內擺設朋友送的鐵花窗,「原本審計新村每戶都有鐵花窗,結果都被拆了,」林杰妤感嘆之餘,更堅定延續鐵花窗之美的志向。
她們以鐵花窗為設計理念,試用過許多材質,最後選上兼具環保及實用、最呼應布菈瑟品牌的陶土。「手捏,才能每個都獨一無二,自己都捨不得賣,才有價值。」
非本科系的兩人,雖向陶藝師傅拜師學藝,但剛開始的產量慘不忍睹,「初期一個月只能產出5個作品,」手捏塑形不容易,土軟又薄,燒之前要確保修好所有細節,否則燒出來會裂開,「覺得不夠好的作品,就直接打碎重做!」所幸5年過去,現在已可月產30個手做,多達200~300個各式商品。
圖/布菈瑟 BLOSSOM 的飾品創作。
創業至今,兩人各自分工,林杰妤負責行銷與客戶溝通,徐翌榕則專心在中壢創作、燒窯,並開發新品。
除了仿造鐵花窗的花紋系列日常生活器品,鐵花窗的鉚接工法,也成為創作來源。布菈瑟作品特色是:以鐵花窗為靈感雛型,將圖紋設計在餐盤、隔熱墊等商品,並透過釉料去點綴上色,造出鐵花窗的鏽蝕、仿舊感。
曾經,有位阿姨看著牆上的窗花照,泛著淚對林杰妤表達謝意,她有位喜歡拍攝鐵花窗的朋友剛過世,睹物思情。布菈瑟以鐵花窗延伸創作,不僅重現昔日美好,也感受了人情溫度。
圖/一開始學習陶藝,慘不忍睹,現在布菈瑟已經可以成功創造出屬於自己品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