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的下一步

在竹山深蹲15年,邁入中年的何培鈞為何想把台灣年輕人推向亞洲?

在竹山深蹲15年,邁入中年的何培鈞為何想把台灣年輕人推向亞洲? 「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
作者:馮紹恩
攝影:蘇義傑、陳之俊
日期:2020-08-28

總是簡單的招牌平頭,習慣穿件白上衣的何培鈞,26歲開始埋在南投竹山,像顆剛冒出頭的竹筍。如今15年過去,竹筍化為竹林,40歲的他開始嘗試把這片美好景致,從竹山銷往亞洲,也替台灣年輕人找出不一樣的路。 

靠一股熱情起家,大三時,何培鈞和堂哥籌資1500萬,將百年老三合院改造成「天空的院子」,後來一炮而紅,還成了南投當地代表人物,及地方創生領域的楷模,並在今年將心得集結為新書《你想活出怎樣的小鎮》

對他來說,當初壓根兒沒想到,以後有機會從地方走向國際。2018年開始,他有機會在中國、馬來西亞、日本分享「竹山經驗」,甚至在當地開設公司,期待將竹山經驗複製到其他地方;蛻變成「亞洲經驗」!

2018年舉辦的「竹山文化節」。圖/2018年舉辦的「竹山文化節」。

放棄與不放棄之間,怎麼拿捏? 

何培鈞身上有一股不放棄的特質,就像台灣人講的「水牛精神」。多年來不少項目開發不成、有些人合不來,不可能什麼都抓在手上,他怎麼在「放棄」與「不放棄」之間做決定?

「分成人跟人以外的取捨。比如說你做一件事情,可是這事失敗了,但你的起心動念是好的,大家也認同,受理念吸引,只是方法錯誤了,那就丟掉方法,不放棄你這個人。」

❝縱使有時看起來事情成功了,但人不對,事情很可能無法持久!❞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對何培鈞來說,與其看一件事成功與否,他更看重人的特質。

創業15年來,他常和人有機會接觸、合作,也有人分道揚鑣,「爭執過後,看這個人用什麼態度面對你。有些人不計前嫌、也有人會記恨很久。」這人的特質,影響到他長期能不能堅持下去,何培鈞強調,信念要長時間堅持,但不對的方法、模式,都可以改。

何培鈞在竹山扎根長達15年。圖/何培鈞在竹山扎根長達15年。

他坦承,以前自己有些地方表現不是很好,「當時我覺得委屈,會把客人轟出去。現在想想,應該要忍住、然後再服務,可是沒辦法,我也見不到他了,人生就是這樣。」

創業雖忙碌,但家庭不能缺席 

說到這,何培鈞的創業生活相當忙碌,怎麼和家人有足夠的相處時間?

「我的小孩都是請假排前幾名的學生,幾乎都跟著我去海外工作:去北京演講,我就帶他們看長城,到越南去交流,他們也跟著去……」何培鈞笑說,「我們昨天才在屏東,帶他們去逛 Youtuber 大蛇丸的美食之旅。」

為顧好家庭,何培鈞決定把生活跟事業綁在一起,連60多歲的母親都請來幫忙,「我媽媽是客家人,她很喜歡工作啊、喜歡做菜,」他覺得讓母親多跟年輕人互動是好事。這是因為看見身邊許多創業圈的朋友,都因為忙碌而家庭關係不好,有些都搞到離婚收場。

近年成為熱門打卡點的「竹青庭人文空間餐廳」。圖/近年成為熱門打卡點的「竹青庭人文空間餐廳」。

未來十年,打算讓竹山走向「亞洲」!

在竹山深蹲了15年,接下來,何培鈞希望鼓勵台灣年輕人走向國際。

今年中,他辦了一個「亞洲創育坊」,談論從台灣鄉鎮走向亞洲,結果意外爆滿,「大家很有興趣,因為很少人這樣想,」談到未來在馬來西亞和日本的計畫,何培鈞認為是他生命下一階段的重點,「如果有人能耐得住寂寞跟困難,做出一些經驗,那會影響很多人。」

比方,如果今天有個大一生,很清楚將來要以亞洲為發展目標,修課邏輯就會很清楚:必須跟國際學生合作、做很多計畫、到海外實習,希望學校幫他找到企業投履歷。

何培鈞已是紅到國外的地方創生成功標竿。圖/何培鈞已是紅到國外的地方創生成功標竿。

他希望教育體系反思,為何小孩只能從地方走向城市?因為都只學了城市行業的技能。

❝他們拿到的文憑,是離開故鄉的文憑。卻沒有教他們如果到鄉鎮、農村、部落,要具備什麼技能?❞

最後談回自己,何培鈞坦言20幾歲時,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和批評。但這幾年投入海外工作後,內心開始產生變化。

「現在沒那麼在意大家怎麼看我,而是自己到底要做什麼,」他建議年輕人不要執著外界評價,要為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全力以赴。

從青年走向中年,何培鈞不再是衝動的小夥子,如今肩膀上多了家庭、事業要扛。期許他接下來能帶著竹山經驗的種子,到亞洲各城市開花結果,替台灣青年開出一條新路。

何培鈞希望幫助台灣青年,從地方走向亞洲。圖/何培鈞希望幫助台灣青年,從地方走向亞洲。

關鍵字:人物人才回流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怎麼吸引都市人留下來?日劇《來去岐阜慢活》這樣推鄉村
用網路翻轉偏鄉宿命,日本神山町吸引年輕人到山城
閒置空屋如何再生?找年輕人來重新想像吧!
馮紹恩

馮紹恩

記者。本為歷史人,誤打誤撞入了媒體的門,現在是一個待在台北快十年都要忘記自己來自高雄的假台北人。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