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媒體

Podcast強檔《敏迪選讀》,怎麼讓人聽懂硬梆梆的國際新聞?

Podcast強檔《敏迪選讀》,怎麼讓人聽懂硬梆梆的國際新聞? PODCASTER《敏迪選讀》的敏迪。
作者:馮紹恩
攝影:蘇義傑
日期:2020-08-10

讀國際新聞,並非台灣人的日常。攤開媒體業的點閱欄目,往下拉到底,國際新聞類的文章往往占據流量倒數位子。不過,有些人不信邪,非專業科班出身、在Podcast 上和大家聊國際新聞的《敏迪選讀》,就是個好例子。 

今年可說是Podcast 的大爆發年。

還沒聽過Podcast?那你可能跟年輕人有點代溝。根據非正式統計,今年2月起,每月至少有100檔以上的中文Podcast 節目誕生。究竟Podcast 是什麼?其實就是線上廣播。緊接著問:為什麼在今年會突然爆紅?

Podcast上都是誰?年輕人占大多數 

「Podcast 爆紅的拐點,我認為是《Gooaye 股癌》跟《台灣通勤第一品牌》等厲害節目帶起來的,」敏迪謙虛分享,好像跟她無關。

近期 Podcast 搜尋熱度急速升溫。圖/近期 Podcast 搜尋熱度急速升溫。

事實上,Podcast 爆紅的理由還有:製作成本較低,許多人躍躍欲試;一些廠商如SoundOn投入,一再擴大市場;最後,或許是關鍵中的一點就是,年輕人喜歡這些直率、不矯情的Podcast。

敏迪和同業一起研究過聽眾屬性,發現Podcast頻道都是年輕人居多,但這些人有很明顯的屬性區分。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聽我節目的人,會覺得台通沒營養,聽台通的人,又覺得聽我或《科技島讀》會想睡覺、很老派!」她大笑。❞

Ken 和凱莉在「佈道大會」暢聊國際新聞;百靈果 NEWS 提供。圖/Ken 和凱莉在「佈道大會」暢聊國際新聞;百靈果 NEWS 提供。

這對敏迪有衝擊嗎?「排名一直掉,掉到20多名,」敏迪一抹苦笑滑過,但她緊接著補充,現在關注她的聽眾相比過去也多了一倍以上,因此她很正面看待這波熱潮。

早在 Podcast 爆紅前,敏迪從2018年12月就開始嘗試,每週一到五都用 LINE 傳上千字國際新聞文章,跟身邊朋友分享,第一篇是「你知道最近加拿大抓了孟晚舟嗎?」非科班出身,敏迪強調自己不是在做國際新聞,而是「把國外的事情分享給身邊的人」。

接觸 Podcast 則是在2019年8月,另一個很紅的節目《百靈果NEWS》主持人凱莉(Kylie)建議,從文字錄製自己的國際新聞Podcast 節目。

非制式播報,走紅靠「觀點」 

沒了包袱,就可以多嘗試。

敏迪以輕鬆、有趣詼諧的個人化口吻,每天挑一則國際新聞報,但有個不同於尋常國際新聞的特色,是她自己獨特的「觀點」。如近期7月7日有一則講國際新聞的文章《我今天要講一個國際版甄嬛傳的故事》,是敏迪很喜歡的代表作,文章分享數也高。

「並不是我寫得很厲害,而是把4篇看來超沒關係、那種平常人沒興趣的新聞,集結成一個很大脈絡,」這篇文章把中國、俄羅斯、印度和美國在亞洲間角力的情形描繪出來,形成敏迪和其他國際新聞的差異化。

一般媒體國際新聞常寫得很艱深,強調單一事件,但她覺得自己更像「每天給一塊拼圖」,讓讀者去拼湊脈絡,《國際版甄嬛傳》就是她用許多小事件串起一大塊拼圖,「讓讀者覺得很有趣、也看得懂!」

敏迪會紅,除了給予觀眾獨特觀點外,她做Podcast 可以說是拼盡全力。

事實上,她的正職是社會企業「印花樂」的業務,每天下班後到晚上10點半就寢前,她會把隔天要寫文章的內容看完,隔天一早6點半起床開始寫,到8點多寫完上傳,再出門上班。

Podcast錄製只需要簡單的設備。(情境照,非敏迪錄音時的正式環境跟設備)圖/Podcast錄製只需要簡單的設備。(情境照,非敏迪錄音時的正式環境跟設備)

週一的新聞是快訊式,整理週末發生的國際大事;星期二、三、四會挑比較深的新聞,星期五就寫點輕鬆的。錄製 Podcast 節目則是週五下班或週六傍晚,星期天剪好上傳。除此,還要整理跟范琪斐合作的節目內容。

是的,你沒看錯,敏迪的休息時間只剩每週六的白天,勞累和拚命度都不輸專業記者。

該做PODCAST嗎?建議先看清楚市場需求

「我支持,但不鼓勵,」敏迪建議想做 Podcast 的人,要先找到市場需求。

「今天拿槍射靶,是因為看見了靶,所以才拿槍射,不是因為我們手上有把槍,就隨便射,」Podcast 因進入門檻低,要組起一把槍很容易,但若沒有看見市場需求跟痛點,就會消失在每月新增上百檔節目的紅海中。

坐在「印花樂」的懶骨頭上思考,古靈精怪的敏迪未來還會推出什麼新產品?圖/坐在「印花樂」的懶骨頭上思考,古靈精怪的敏迪未來還會推出什麼新產品?

目前《敏迪選讀》有自己的 APP 和官網,還打算擴充更多功能,未來希望出實體地圖,用 APP 掃地圖上的 QR code,就能得知當地大小事;也不排除推出紙本雙週報,讓聽眾拿給不會用線上媒體的長輩們吸收新知。

「我真的閒不下來,一有空就想著要做什麼,」過去堅持不露臉的敏迪,隨著近期開設 IG,跟一堆想做的內容,這次選擇信任《城市學》,作為首次公開露面受訪的先例。

拼命三郎的個性,相信今後你不只會在 Podcast 上聽見《敏迪選讀》,也有機會拿著她做的雙週報,一同跟上國際脈動。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個人化的敘述口吻和獨特觀點,或許才是媒體贏得青睞的關鍵。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趨勢國際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耳朵準備好了嗎?Podcast大軍搶灘台灣「聽覺」市場
媒體到底怎麼了?「記者真心話」主持人方君竹告訴你
2020《社群藍皮書》:45歲是IG分隔線,Podcast待投入!
馮紹恩

馮紹恩

記者。本為歷史人,誤打誤撞入了媒體的門,現在是一個待在台北快十年都要忘記自己來自高雄的假台北人。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