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興起「共生公寓」風潮

對抗居住不正義!「半伴」 幫北漂族在城市找伴

對抗居住不正義!「半伴」 幫北漂族在城市找伴
作者:高宜凡
攝影:陳之俊
日期:2020-07-29

談到租屋,你是否想起狹小陰暗、難有隱私的木板隔間、不知隔壁為何方神聖?說起房價,更是令你敬謝不敏?事實上,近年台灣悄然吹起一股「共生公寓」(co-living apartment)風潮,企圖改善全台高達300萬租屋族與房東們的緊張對立關係,也想找回冷漠都市的人情味,「半伴」就是其中之一。

午後,城市像個大火爐,把行人烤得不亦「熱」乎,突然下起大雨,出了捷運只好往小巷鑽,沒幾步,「半伴承德」近在眼前。

位在台北新舊城區交界處的半伴承德,是棟五層樓老公寓改造、可容納18人的共生公寓。房客除了自己的床鋪、桌椅和衣櫃,還享有許多公共設施,包含文青族最愛的「小日子」專櫃,成為附近搶手的共生公寓。

化解居住不正義,給遊子落腳處

短短三年,半伴已經成立九處據點,累積服務超過300名房客,多是剛出社會的年輕面孔。

半伴經營團隊及創辦人陳建福(右後)。圖/半伴經營團隊及創辦人陳建福(右後)。

半伴的誕生,源自2016年選舉時,室內裝修事業版圖擴及海外的陳建福(Jeff)回台接案,發現台灣世代衝突愈來愈嚴重。苦於低薪、高房價的年輕人,對社會充滿怨懟,更將老一輩視為既得利益者,進而相互對峙。

為此,陳建福一方面想軟化世代衝突,也想讓年輕人在都市生存。花了半年蒐集國內外資料,想出共生公寓計畫,在市區尋找閒置的老房子,加以整頓,再出租給有需要的外漂族。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以承德據點為例,四人房的床位月租金從8500元起跳,不但包含水、電、瓦斯、網路與管理費,還提供:客廳、廚房、乾濕分離衛浴、各式家電、無限暢飲的咖啡機。以這一帶動輒上萬元的租屋行情來說,十分親民。

半伴的住宅空間極富設計感。圖/半伴的住宅空間極富設計感。

28歲的Leo,剛從法國留學返台時,身上現金僅夠負擔一個月租金,半伴讓他以服務或廚藝交換住宿,等收入穩定了再還。如今,Leo已有廚師正職工作,成功在台北落地扎根。

儘管租金很「佛系」,但過來人Leo提醒,「入住前要有心理準備,這是要和別人一起生活的。」畢竟半伴創立初衷,就是為了打破都市冷漠,重建人與人連結的社群感。

強調社群感,培養共同生活氛圍

如何讓彼此陌生的房客建立社群感?

在半伴,房客以「伴兒」相稱,據點都設有「生活教練」,負責各種房務、組織交誼活動,讓伴兒分享日常點滴,彼此療癒、互相支持,一起走過生活中的不順遂。

在「半伴東門」擔任生活教練的Ann說,半伴賦予伴兒很大的彈性。以打掃為例,時間和形式都由伴兒討論決定,交流活動也可自行設計,「有些據點愛開趴,但我們偏好烘焙,分享料理等活動。」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適應團體生活,但半伴希望提升伴兒的溝通與對話能力。創辦人Jeff強調,共居生活對年輕人在職場歷練是有幫助的,「人類本來就是群居動物,不該每天回家就躲到房裡當鍵盤俠!」

此外,每位房客入住前須經過「面試」,除告知社群生活規範,也避免房客有錯誤期待。

半伴視覺整合企畫陳怡君透露,曾有帶小孩來面試的家長驚訝道,「怎麼會跟別人住一起?還要自己打掃?」陳怡君則回應:「我們這裡不是飯店,每個人對這個家都有責任!」

讓住戶之間培養社群感,是半伴的獨特主張。圖/讓住戶之間培養社群感,是半伴的獨特主張。

社群連結不僅在室內,半伴也要求房客跟左鄰右舍好好相處。

例如,第一個據點「民生半伴」,隔壁榮民伯伯一開始相當排斥共生公寓,擔心是龍蛇混雜的背包客棧或日租房。Jeff提醒伴兒要關心鄰居,還主動替愛澆花的榮民伯伯拉了條專用水管。沒多久,伯伯不僅態度轉變,還對社區街坊們說:「這群年輕人是我罩的!」

除了年輕人,青銀也能和諧共居

坊間報導的共生公寓,多標榜年輕世代或潮流雅痞共住。而半伴不全是年輕面孔,「半伴西門」的房東兼住客柯大姐,就是一例。

鄰近萬年商場的半伴西門,以前是柯大姐一家五口的宅邸,後來子女們各自分飛,有了自己的家庭。直到多年前父親出現失智現象,才由柯大姐回來照顧。當時她才赫然發現,熟悉的老家已留下許多亟待修復的歲月傷痕,連一樓大門,都因為地震而歪掉了。

父親去世後,柯大姐洽詢包租代管公司協助活化,最後委託半伴、花了半年重新整頓,「前面四個月都在討論,後面兩個月才施工,」當高齡老屋轉生為嶄新的共生公寓,她決定繼續住在自己熟悉的家,被一群年輕房客環繞左右,日常生活變得熱鬧起來。

「柯大姐就像日本晨間劇,可以聽她成長的故事,聽她對現代社會的看法,」曾入住的伴兒分享,「一開始很驚訝,有些只能和同溫層聊的議題,怎麼會和長輩無代溝地聊起來。」

不過,柯大姐坦承,和她同齡或握有房產的朋友,大多對此興趣缺缺,「因為這群人大概都不缺錢。」當初若非房子老舊不堪,到了不得不整頓的地步,她恐怕也不會找上半伴。不過,如今的她,觀念已整個改變。柯大姐認為,儘管共生公寓的投資報酬率不算太高,「但重點是,可以幫到北漂的年輕人!」

用理念說服房東,籲政府開放閒置空間

只是,幫助北漂年輕人的立意雖好,實踐起來並不容易。比方說,如何說服房東把老屋改造出租,就是一大挑戰。

像民生半伴的房東三兄妹,原本對共生公寓不熟悉,不想一次簽10年約。Jeff 不斷說服「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好不容易才讓房東點頭。溫馨的是,啟用當天,三兄妹主動回來分享兒時住在屋裡的點點滴滴。

過去五年,雙北都會區出現許多共生公寓品牌。知名度傳到外縣市,半伴收到不少跨縣市委託,希望包租代管,協助改造老屋。半伴承德就是屋主第二代主動上門接洽,還說服第一代老屋主改做共生公寓。

儘管成立還不久,但半伴已有回饋社會、帶伴兒做公益的計畫。(圖片提供:半伴)圖/儘管成立還不久,但半伴已有回饋社會、帶伴兒做公益的計畫。(圖片提供:半伴)

此外,半伴也希望帶著伴兒一起回饋社會,例如,到桃園「樂活育幼院」幫忙裝修家具,還模仿教育部推出「繁星計畫」,提供免費床位給有理想的青年住客。東門生活教練Ann,就是透過該計畫加入的伙伴。

事實上,共生公寓在國外早非新鮮事。對人口已經負成長、市區閒置老屋過多的台灣來說,更有發展的必要性。可是,Jeff也曾找地方政府溝通,希望活化閒置空屋,卻總受限於法規和招標制度,難以成功。

「如果翅膀硬了,你們就勇敢飛!」Jeff常這樣對伴兒們說,一旦收入提高、腳步踩穩了,可以把位子讓給下一位有需要的人。

餘屋多又少子化的台灣,未來應更善用居住空間。圖/餘屋多又少子化的台灣,未來應更善用居住空間。

透過半伴,讓我們了解,原來,房東跟房客毋須對立,不相識的異鄉遊子們,也能相互扶持。原來,在城市裡生活,你可以不孤單。

關鍵字:永續社會福利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房價比天高!除了租或買之外還有什麼好選擇?
容積獎勵延五年!救得了全台410萬間「危老屋」?
租屋族快看!不設籍可申請租金補貼,你符合資格嗎?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