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恨天高的房價、參差不齊的租屋品質、政府蓋的社會住宅又少,不少年輕人似乎都把「買房」踢出人生願望清單了。
除了「租」跟「買」,沒有其他辦法嗎?
30多年前發起「無殼蝸牛」運動、近年倡議實價登錄、並呼籲廣建社會住宅的OURs都市改革組織,最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 --「合作住宅」(Co-housing),並出版專書 《合作住宅指南: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CoHousing Cultures: Handbook for Self-Organized, Community-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Housing),希望成為台灣人解決居住需求的第三條路。
合作住宅到底是什麼?真的適合台灣嗎?請跟《城市學》一起深入了解。
圖/圖片取自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顧名思義,合作住宅的概念就像團購,一群人合力出資、參與建造、再共享產權或使用權,最早起源於1960年代的北歐,後來進入歐美住宅市場,又衍生出許多不同模式,發展最興盛的德國,就估計有3000多個合作住宅計畫,超過200萬個家庭都參與其中。
《合作住宅指南》介紹了9個歐洲城市的合作住宅案例,興建年份從1978年橫跨到2010年,型態相當多元,有閒置學校改建(柏林的卡爾斯霍斯特計畫)、有的以前是療養院(米蘭的歐林達青年旅館)、還有幫移民家庭蓋的節能住宅(布魯塞爾的希望之家)。
圖/丹麥的Trudeslund被公認為世界第一個合作住宅。 圖片取自 bofaellesskab.dk
從產權歸屬狀況來說,合作住宅大約可分成三種,一種是由私人地主開發的意向型社群,希望藉此維持地方文化樣貌。
另一種由合作社組織或住宅法人共同持有,負責管理社區住戶。最後是向政府或地主長期租賃的住宅開發案,無法擁有產權。
圖/合作住宅相當強調住戶之間的互動和社區共識。 圖片取自 bofaellesskab.dk
共同特色是住戶有相對的權利和義務,入住前得經過面試,入住後需負擔清潔、烹飪、家事、社交課程等義務,有些物件可進入市場交易,有些只能退出(不續住)、拿回本金(交回股權)或轉移出去(家人繼承)。
如位於丹麥、擁有33間房屋的「楚德之林」(Trudeslund),即被公認為是全世界第一個合作住宅。
「當初規劃的時候,我們有漫長又激烈的辯論,我以為建築師要放棄了,但結果實在太棒了!」入住快40年的Randi Nielsen分享:
❝「這是很適合家庭居住的地方,孩子可以挨家挨戶拜訪好友,至少有兩名住戶是在這長大、又回頭買下的,我兒子就是其中之一。」❞
這股風潮後來也傳到亞洲,為解決戰後住宅存量不足的問題,日本在1970年代開始有建築師倡議合作住宅,之後更有民間企業在都市周圍廣建合作住宅(又稱「協同住宅」),兩年播出的日劇《鄰家月更圓》(隣の家族は青く見える),即是描述四個家庭組成合作住宅的故事。面臨高房價和高租金壓力的韓國,政府也在近年積極鼓勵民間打造合作住宅。
圖/《鄰家月更圓》描述四個家庭組成合作住宅的故事。 圖片取自富士電視台
「一開始都是為了cost down!」OURs秘書長彭揚凱直言,住宅應該是正常人一輩子買過最貴的東西,合作住宅半世紀前從歐洲發跡,一套思路是希望回歸自然的烏托邦想法,另一主要動機就是希望壓低購屋開銷,老百姓自己尋找志同道合者,一起建構理想的建築空間和居住社群,免除建商和仲介的抽成。
事實上,台灣以前也有合作住宅,在1969年的「台灣省住宅公用合作推進辦法」規範下,全台一度有多達68個住宅合作社,累計興建約一萬戶住宅。只是後來因政策方向的改變和大量建商崛起,才逐漸式微。
經過OURs的鼓吹,台灣近年也開始出現合作住宅推動團體,目前在基隆、台北、新北、台中、高雄等城市,已有6個住宅合作社提出申請,有些是基於共同的宗教或教育理念、有的想做銀髮關懷社區、還有病友跟家長團體打算打造兼具社會共融和照護功能的社區。彭揚凱透露,甚至有建設公司想打造更客製化的住宅商品,挑選理念一致的購屋者,預售前就先開住戶溝通會議,一起討論社區的未來。
圖/民間自發打造合作住宅,如何取得土地及處理法律問題是主要障礙。 圖片取自 bofaellesskab.dk
儘管民間興致勃勃,但要投入合作住宅,「土地取得」是必須克服的首要挑戰 !
彭揚凱舉例,在合作住宅風氣興盛的許多國家,皆由地方政府扮演主力,「因為他們知道這群人不會亂炒房!」如德國政府會將公有地便宜販售或出租給民間合作社,或以理念標(寫計畫書比案)釋地給住宅法人,並提供融資輔助和稅賦優惠,還有輔導單位幫忙處理複雜的營造和法律問題。
回頭看台灣,不少大廈住戶常因小事吵翻天,使管委會功能陷入癱瘓,強調共享和高度互動的合作住宅,真能在台灣實行嗎?
彭揚凱觀察,目前最可能接受合作住宅的人,應是握有財富、即將退休的中高齡,找三五好友一起打造老後生活空間。跟《合作住宅指南》提到的柏林如出一轍,當地吸引的多是55歲以上的單身女性,希望在合作住宅裡維持優雅的老後社交生活。
不過,容易接受新觀念的年輕人和中產階級,則是下一批潛力住戶,因為他們不再把房屋視為「財產權」與「買地增值」等刻板定位。這群人既不想買建商的高價房,也不必政府花錢補貼,只希望法制面移開路障,讓他們可以摸索、拼湊理想的居住空間。
在人口逐漸減少、社會疏離感提高、共享觀念興起下,台灣的居住模式的確需要更多新刺激,將權力交還給老百姓的合作住宅,就是值得一試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