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抗長年來的民怨之首--高房價?「社會住宅」是被許多專家提起的一個選項。
從2012年馬英九總統試辦起算,過去七年,許多政治人物和地方首長陸續對社會住宅發表政見,如2014年地方大選有四都首長提出承諾,2016年更一舉進入中央政府政策體系,由蔡英文總統喊出「八年20萬戶」的具體目標。
然而,五月底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發表的「六都社宅大評比」,卻對社宅落實進度敲響警鐘!同時擔任都市改革組織(OURs)秘書長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彭揚凱發現,兩年來,政府對社會住宅的態度悄悄在轉變。
這份調查以內政部資料為主,輔以2016年的衛福部弱勢社宅需求調查,配合地方政府上報數量(包含已完工、興建中、規劃設計等),除以中央分配的額度,再考量六位市長未來四年的社宅承諾,算出目前執行進度,並分別給予「開倒車」「踩剎車」「沒有車」等評價。
以最受矚目的台北市為例,市長柯文哲第一任的推動績效可謂全國之冠,累積規劃或興建超過兩萬戶。但進入第二任期後,他突然拋出「空屋多、不用再蓋社宅」,往後四年要蓋的3萬戶,已驟降至1800戶左右。外界觀察,寸土存金的台北市本就是最難推動社會住宅的區域,加上過去四年可釋出的公有地幾乎都做完了,開始進入困難的深水區,是否因此導致現在市府不提以前喊出的「四年五萬戶」承諾?
至於評價最高的「準點車」桃園市,以六成的完成度高居六都之首。其主要動力來自市長鄭文燦第一任任期時,即在市府內部成立「住宅發展處」,並籌措專用的「社宅基金」,代表首長重視這項政策,讓底下公務員有武器、有資源打仗。
調查發表後,有縣市和民間團體在媒體打筆仗,「很多人提到社宅就說有南北差異,為什麼蓋捷運的時候就沒說?」彭揚凱一語中的地說,即便「八年20萬戶」承諾全數完工,也僅占全台房屋數量2%出頭,不但離先進國家的社會住宅平均水平還有一大段,更遑論如何影響房地市場。
環顧全球,保障弱勢「居住人權」的手法不出三種,第一是由政府興建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在歐洲盛行,其次是美國的「租屋補貼」(租屋券,housing voucher),最後一種是成立「包租代管」平台,媒合有需求的房東與房客,三種措施的成效和優缺點不盡相同。
早年,政府曾大量興建廉價國宅,十餘年前開始嘗試租金補貼,但礙於台灣租屋市場不夠健康,許多蛋黃區和學區的租屋品質都讓人詬病,還有房東逃稅和歧視房客等問題,空屋持有成本和稅賦也低,多年來造就出「高空屋率」與「高房價」並存的罕見怪象,興建社會住宅的想法才得以後來居上。
而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六都的「包租代管」平台截至四月底僅4019戶加入,最多的是台中(1072戶)和台北(868戶),這般規模要取代傳統租屋市場或減少社宅興建數量,顯然遠遠不足。
事實上,台灣最愛拿來當對照組的南韓,自1989年便著手推動社會住宅,至今比重已占整體房屋數量近7%,雖不及OECD的10%水準,卻已被視為說新興國家的推動標竿。尤其可貴的是,即便該國30年來歷經多次政黨輪替,社會住宅相關政策依舊穩定執行。
反觀台灣,社會住宅上路沒幾年便遭遇撞牆期。在房價恨天高、租屋市場紊亂依舊、弱勢居住需求又亟需保障的今日,如何讓社宅列車快點啟動?考驗著地方首長的推動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