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忙托育1:台北市扮領頭羊

拚蓋63座托育家園 仍難緩龐大需求

拚蓋63座托育家園 仍難緩龐大需求
作者:滕淑芬
日期:2017-12-29

「行政院前瞻計畫『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建設』,要建構0~2歲社區公共托育計畫,就是抄台北市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在2017年11月底出席社區公共托育家園開幕典禮時,毫不掩飾自豪地說。

2018市長選戰將至,托育家園開始拚進度!光是2017年11月,台北市就有關渡、大龍、永春、萬芳、忠順等五個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成立。

改造國中小教室 設置溫馨環境

在國中、國小廣設可收托0~2歲小小孩的托育小家園,是台北市的創新服務。相對於前市長郝龍斌時代的「大家園」概念,「小家園」是柯文哲的政見。他在「柯P新政」上表示,大場地尋覓不易,市府應該放棄大型托嬰中心,而朝小型化的社區保母方向推動,在25~30坪空間內,由4位保母,平均照顧12名寶寶,就像兄弟姊妹玩在一起。

柯文哲表示,現在年輕人不想結婚,結了婚也不想生,政府一直提高生育補助沒有用,必須把後面的養育、教育問題也解決。台北市祭出兩種策略,有較大空間就設可收40~45名小小孩的大家園,空間不夠大,就設小家園。

照說孩子愈生愈少,國中小教室應該很容易空出來做托育,但其實不然。柯文哲表示,少子化後,學生人數少掉1/3,但要利用閒置教室時,還是要克服許多困難。

例如校方大多認為,托育中心不是中小學的一部分,水電設施應該分表;甚至還要有自己的獨立動線、進出大門,溝通就花了不少時間。

當空間問題解決後,增設速度才慢慢變快,小家園2016年13家,2017年底可達18家。估計一處改造費用約需150~200萬元,加上補助非營利機構的費用,一個小家園的平均成本約在300~350萬元。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為了鼓勵學校陸續釋出空間,市府提供補助水電費的獎勵辦法,也已在公共住宅、里民活動中心等,陸續喬出9處新場地,四年內(2021年)將打造出63處公共托育家園。

近期新設的忠順社區公共托育家園,設在文山區老人安養中心內,也很有新意。柯文哲說,老人家多多和小朋友互動,心態也會變年輕,達到老幼共融。

然而,不論大家園還是小家園,目前可收托的嬰幼兒共計840多名,數量依然不足,以致每一間都搶破頭。

透過審核 凍漲私人保母費

台北市托育政策的第二大機制,就是凍漲私人保母市價。市府透過保母價格審議委員會的審核,將私托價格,盡量和公托維持在一致水準,例如小家園家長自付9000元,透過凍漲和補助,居家保母約自付9500元、私立托嬰約1萬3500元。

社會局統計,台北約3400名居家保母,已有七成八加入協力保母機制,合作保母的照顧人數也由1.6個小孩,增至1.9個。私立托嬰中心127家,則有五成七加入。

在托育照顧藍圖上,柯文哲的大夢是讓0~12歲的嬰兒、幼兒、學童一路在同一所學校裡成長。目前包括西松、螢橋、西門、興華、舊莊、萬芳等多所國小,有公托、也有附屬幼兒園,成為名符其實的「幼教一條龍」。

柯文哲希望六年內能達到全市市立國小「校校有公托、校校有幼兒園」的目標,成為台北市政新亮點。

(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關鍵字:政策社福政策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公托中心搭配親子館 低生育率真有解?
滕淑芬

滕淑芬

遠見雜誌特約資深副總編輯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