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建築師黑木裕行攤開伊根町觀光案內所的設計圖對我說,這是一個超過4年的計劃,他們正準備著手進行;3年後跟著黑木先生來到伊根町,眼前工地一片荒蕪,看不出可以如期完工的跡象;沒想到再經過一年,海岸旁經佇立了一排美麗的觀光交流設施「舟屋日和」,毫無違和的融和在一起。
伊根町位在京都府北邊的丹後半島,是個與海灣共生的美麗小鎮。近年來,京都府靠海區域以「海的京都」作為地方行銷,伊根町正是其中最特別的村落之一,保留了非常少見的船屋聚落,稱為「舟屋」。
圖/祭典船隻停泊場。
包括230間舟屋和130間土藏倉庫的「伊根浦舟屋群」,正是伊根町最傲人的資產;另外當地還有300多年歷史、有「海上祇園祭」之稱的「龜島區祭禮行事」祭典,讓伊根町在2008年入選「日本最美村莊」聯盟成員。
舟屋建築從江戶時代開始出現,因應海灣環境及當地漁業需求,通常會有兩層,一樓直接通往海面,用於停泊船隻或收納漁具及處理漁獲,二樓才是住家起居的空間。
伊根町是日本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區的漁村,過往不乏媒體報導。庵株式會社是專門經營、推動町屋(老屋)保存維護的公司,我曾拜訪創辦人Alex Kerr 先生,他們把經營老屋所得收益,投入到更多町屋的整修跟維護,當年伊根町的規劃案是由政府委託,計畫蓋一間新的觀光案內所。
圖/位於丹後半島的最美漁村伊根町。
舟屋就有如白川鄉的「合掌屋」,是著名文化資產,但當地苦於缺乏大型休憩餐飲設施,多數旅人來這,大多拍拍照就離開了。加上聚落依山傍海,土地面積不大,岸邊早已密密麻麻的蓋滿舟屋,因此觀光案內所只能設置在原建築群外,一片小小的凹陷狀填海造地區域。
我問黑木先生,為什麼計畫進行整整4年半的時間,蓋房子只花8個月?黑木先生回答,他們花了3年又10個月,在跟居民溝通。
伊根町有200多棟老房子,如果要硬生生加進一棟為觀光而生的新建物,是不是能讓這個新空間凝聚大家想法?黑木先生一開始就想蓋成仿舟屋樣貌,融入伊根町風景,好讓這個村落繼續保持數百年來的美麗。
完成的舟屋日和,從外表看起來以為是獨棟的,其實是連棟的,裡面打通的空間可相連。另一方面,就算內部空間現在很新穎,過了50年、100年後,人們的生活形態早就改變了,既然如此,空間內部的規劃就該跟此時此地的居民生活有真正的關聯。
圖/一有販售當地農產與雜貨的快閃店使用空間。
我跟黑木先生聊起,在台灣做這種地方計劃往往正好相反,常是前期推進很快,中後期卻因為各方意見、抗議等種種原因卡關延宕。
黑木先生和我分享。在一開始規劃的時候,他們讓所有居民:老人、壯丁、女人、小孩,每個人都可以對這個新建物及預定功能發表意見。裡面應該長成什麼樣子?開什麼店?放哪些設施?有的小朋友希望開電玩店,有的老人家要酒吧,每個人都來提供想法。
接下來,跟居民一起探索哪些是需要的,花很多時間讓居民達到共識。從好幾百個「想要」,變成數十個「需要」,共識就這樣慢慢形成。畢竟空間有限,篩選後用投票來決定。
就這樣,透過溝通、討論、投票,找到最大公約數。整座舟屋日和又分成三連棟和二連棟:三連棟的一、二樓規畫為咖啡廳;二連棟空間成為餐廳,食材來自當地漁獲,伊根町的魚此後有部分可以留在當地、創造不同價值。
圖/從海上回望的舟屋日和。
除了餐飲空間,舟屋日和還包括村長辦公室、活動展覽空間。最特別的是,根據居民共識,留下很大空間放置祭典船隻。定案後,一定還有不同意見,一樣不急不徐再次交付討論。
黑木先生的做法雖然不一定適用所有公共建設,但我相信,台灣未來在規劃公共建築時,可多向伊根町學習「慢慢來,比較快」的思維。在台灣往往反其道而行,公共建築的規劃階段匆匆忙忙,真正進行時卻要面對居民反彈、計畫反覆,後期反倒窒礙難行。
舟屋日和完成有什麼實質效益呢?就是更多旅人願意花更多時間在伊根町停留、住宿。有些居民把家裡空間改造成民宿,還邀請遊客跟著他們出海捕魚,體驗一日漁夫、享用「漁師料理」,創造獨屬於漁村的體驗旅行。
圖/本文節錄自《鄉下創業學》,寫樂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