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美國】

還能看醫生嗎?美國疫情未歇下的求醫歷險記

還能看醫生嗎?美國疫情未歇下的求醫歷險記
作者:王怡棻
攝影:張智傑、賴永祥
日期:2020-06-16

遭新冠病毒肆虐的美國,近來又發生大規模的種族衝突事件,深怕疫情再度失控。在此尷尬時刻,有需要的民眾還能去醫院看病嗎?請看《城市學》專欄作家在當地的親身體驗。

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隨著各州城市陸續解封,加上佛洛依德(George Floyd)事件引爆的種族衝突不斷延燒,美國原本稍稍控制住的疫情,最近又出現第二波高峰。

截至6月10日,美國確診人數已突破200萬,死亡人數超過11萬,兩者皆高居全球首位,近期更有22個州病例激增。相較於疫情趨緩的台灣,美國仍是不折不扣的重災區。

美國人變了!非急病重症都改線上看診

因為籠罩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下,民眾的醫療行為也有了很大轉變。首先,只要不算緊急、不致危及生命的病症,多數都改用線上看診。

幾週前,某位朋友的眼睛癢到眨不停,在線上掛號公司的診所名單裡,發現只剩下遠距看診的選項。「有沒有分泌物?會不會刺痛?視力有沒有減退?」醫生透過螢幕問診,再用電腦鏡頭傳送的影像觀察病人狀況。

美國各大城市陸續解封,卻怕疫情再度失去控制。圖/美國各大城市陸續解封,卻怕疫情再度失去控制。

儘管這樣的效果跟面對面看診有差,但權衡了相關風險,無疑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非常時刻替代選項。「你怕感染新冠肺炎,醫生更怕咧!如果遠距看診、開藥就能解決問題,何樂不為呢?」友人認為。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但,天有不測風雲,不得已時還是得跑醫院。

幾天前,筆者不慎摔傷,痛到無法行走,擔心是骨折或骨裂,只好硬著頭皮去急診診所(urgent care)。這才發現,美國此刻的看診流程,已跟往日大不相同。

第一個吃驚的是,急診診所大門深鎖,定眼一看,才發現門口有牌子寫著「如果你有緊急醫療需求,請回到車上,撥打xxx-xxx-xxxx。我們會用電話幫你登記報到。」

電話接通後,報上基本資料,櫃檯人員接著詢問一連串關於新冠肺炎的問題:「最近有沒有呼吸急促?有沒有覺得失去味覺或嗅覺?有沒有發燒跟咳嗽等症狀?」確定釐清感染疑慮後,才開始詢問求診原因。

我當時在車上用電話報到,一邊聽到話筒那邊不斷響起鈴聲,顯見雖然疫情當頭,還是不少人有看診的醫療需求。

好不容易完成手續,等了好一會兒,終於有戴著口罩的醫護人員,費力地拉開兩道玻璃門、推著輪椅出來接我。醫護人員解釋:「更改報到方式是要確保新冠病患去大醫院的急診處;而不是直接走進來,造成可能的傳播。」

醫院人力遞減,但仍得服務大量求助病患

進入第一道玻璃門,立刻看到一張椅子放著一大罐乾洗手,以及滿滿一盒口罩。接著通過第二道玻璃門,發現大廳不只沒有櫃檯人員,室內燈光也盡數熄滅,彷若沒在營業。

被一路推進候診間,走廊也昏昏暗暗,完全依靠窗戶透進的自然光,原本該有7~8名員工的辦公區,現在只剩不到一半人力。

來到唯一亮燈的看診室,和做檢查的護士閒聊才知道,這陣子雖然院所人力縮減,但來看診的病患並沒減少太多,因此每個人都忙翻了,「沒人知道這場疫情會持續到何時,」護士嘆了口氣,「我們只能盡好自己的本分!」

疫情未見趨緩,對美國的醫療體系造成極大負荷。圖/疫情未見趨緩,對美國的醫療體系造成極大負荷。

接下來的程序與平常沒有太大差別,做完基本檢查,醫生接著照X光,唯一不同的是,所有醫護人員都戴上口罩,院內每個公告區,連X光室都張貼了關於新冠肺炎的宣導海報,讓人了解這個流行病的症狀與防治方法。

經過了漫長且徬徨的等待,忙碌的醫生終於帶著我的報告回來,幸好結果沒那麼恐怖,骨頭沒有斷裂,不用打石膏,吃些止痛消炎藥,加上冰敷與多休息,4~8週就能慢慢痊癒。

聽到這消息,家人心中的大石頭終於落下,坐著輪椅離開診所的我,心情也輕鬆多了。

不禁由衷感謝,在疫情下仍堅守崗位的每位醫護人員,讓我們這些臨時發生意外、不得不前來求助的人們,不致求助無門。

每位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基層醫療人員,都是對抗新冠病毒的功臣。圖/每位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基層醫療人員,都是對抗新冠病毒的功臣。

關鍵字:智慧城市醫療衛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大話美國】美國硬起來!用「宅居」對抗新冠病毒
為什麼90年代美國巴爾的摩市,爆發梅毒大流行?
連兩日「零確診」超強!民眾認為六都防疫最佳的首長是誰?
王怡棻

王怡棻

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亞洲、歐美、甚至中東,譯作甚豐。近來舉家落腳黃石公園旁,每天帶孩子親近大自然,現為城市學撰寫美國題材。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