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17日發佈「禁足令」,整個法國瞬間彷彿靜止了。
為防止疫情惡化,政府下令餐廳、商店、健身房、電影院、博物館等門市皆須關閉,將商業活動降到最低。民眾要出門得填申請單,而且只能從事必要事務(如看病、採買生活用品),想運動也不能離家超過一公里。
頭兩週,都會區人口逾1200萬的「花都」巴黎,幾乎安靜到連窗外的鳥叫都變大聲了,原本人潮洶湧的街道,只見稀疏人影。
原本只打算實施四週的封城,政府後來又決定延長到5月11日。好不容易熬到現在,隨著解封令步步逼近,被禁錮快兩個月的法國人,無不期待囚鳥出籠的那一刻。最近只要天氣一放晴,街上就開始湧現人潮。
圖/剛禁足的巴黎街道,罕見人煙。(攝影:趙偉婷)
但,還有比一般民眾更高興的人,就是這陣子勞苦功高、忙到焦頭爛額的醫療人員。
當初各國會陸續祭出封城管制措施,就是眼見醫院湧現大量病患,為避免醫療體系無法負荷、甚至崩潰,所以不得不以禁足令讓民眾跟輕症患者在家隔離,一來把資源用在重症患者,二來也能避免更大規模的社區感染。
這招聽來有點黔驢技窮,但在控制疫情上,卻管了大用。法國禁足令實施以來,每日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明顯下降,從三月底最高峰的單日7500多人確診,一路降至5月3日的新低(308人)。
有賴疫情降溫,最近終於有機會見到在巴黎主宮醫院 (Hôtel-Dieu de Paris)當實習醫生的友人Nicolas,「現在狀況比三、四月好多了,我們醫院最近已經沒有新增案例,設備跟物資補給也上軌道,」他如釋重負地說:「我也被調到普通病房,不用再照顧肺炎病患了。」
在第一線對抗病毒的醫護人員,無疑是抗疫戰爭中最辛苦的前線戰士,民眾為表達感謝之意,除了每晚八點的「群體鼓掌活動」,還有許多知名甜點店跟餐廳,輪紛番製作餐點送到各醫院,一來加油打氣、也讓伙食升級。
圖/不少餐廳和甜點店都輪番犒賞勞苦功高的醫療人員。(圖片來源:法國甜點店Lenôtre Twitter)
另一有趣點是,這次疫情讓法國人對「口罩」的想法大為改觀。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歐美各國跟世界衛生組織(WHO)一開始都支持「口罩無用論」,認為健康的人不需要戴,還對口罩族投以歧異眼光。隨著疫情急轉直下,開始有民眾對官方說法提出質疑,眼見鄰國義大利的疫情如此嚴重,法國也跟著出現口罩搶購潮。
一位朋友三月份就多次到藥局搜刮口罩,結果總是煞羽而歸、一罩難求。買不到的人乾脆DIY,設法用碎布跟紙巾做臨時口罩,不少朋友都在社群媒體上互相分享自己的創作。
後來政府改變態度,開始鼓勵在公共場所戴口罩,前後不一的說詞不僅讓人錯愕,更有媒體民調顯示,超過1/3的法國人覺得政府在口罩政策騙了他們。不過也有人覺得,這或許是政府「善意的謊言」,因在供應不足的狀況下,必須避免社會恐慌,同時確保第一線醫護人員有足夠口罩可用。(大家都好善良~)
圖/許多買不到口罩的法國人,近來都興起DIY風潮。(圖片提供:作者友人April)
進入五月,法國的口罩供應終於穩定下來,公告藥局和香菸攤都會販售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國產口罩,每個定價5歐元(超過台幣160元),政府也承諾五月中旬會提供4500萬個醫療用口罩,給醫院之外的第一線防疫人員(如物理治療師、心理治療師)。
最後一項因疫情而得寵的,就是不少歐洲國家都用鼓勵單車的方式,作為「後疫情時代」的主打交通政策。
為防堵疫情,近來各國都祭出一系列強硬管制措施(如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法國國鐵SNCF 和巴黎地鐵公司 RATP便宣佈自5月11日起,所有乘客均得配戴口罩,違規將罰款135歐元(逾台幣4300元),連通英國的歐洲之星(EuroStar)也比照辦理。
然而,對搭乘大眾運輸(如公車、地鐵、火車)的人來說,戴口罩還行,但誰有把握能全程保持安全距離呢? 對此,許多廠商只好減少載客量,如規定每輛公車最多只能載20人(以前最大載客量約60人),郊區火車RER的載客量,也從2500人大幅縮減至700人。
圖/巴黎市長Anne Hidalgo近來推出許多自行車鼓勵措施。 圖片取自Anne Hidalgo臉書
不難預見,上述作法極可能招惹民怨。於是,法國政府大力鼓吹以自行車代步,還陸續提出「每人50歐元修理補助費」跟「一小時單車教學課」等輔助方案,鼓勵民眾把家裡塵封已久的單車拿出來,開兩輪的上路吧!
有媒體調查,過半數的巴黎人都打算禁足令解除後,嘗試騎自行車上班。最近市長Anne Hidalgo更宣布,要把市內50公里的汽車道保留給自行車騎士,並在30條街道廣設行人專用道,減少民眾對私家車和大眾運輸的依賴。
的確,封城管制期間,給了大自然難得的喘息空間,各國紛紛重現藍天白雲,不只空氣變好,連平常看不見的動物都上街了。讓人不由得思考,進入後疫情時代,我們是否該調整哪些生活習慣?才能創造更安全和環保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