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戰斧,也出現在台灣的餐廳裡,牛、豬排均有, 是拿來吃的,不是砍人用的,因為形狀像極了那把印地安人的戰斧,所以戰斧牛排的英文是 Tomahawk steak,豬的戰斧則為Tomahawk pork ribs,出現ribs就知道那是肋排的一種。
戰斧牛排又名「帶骨眼肉」,是種帶著骨頭和肋眼肉的手排,一頭牛有13對肋骨,但有些肋骨太短且肉不夠豐腴,所以頂多只能製作9到10份戰斧牛排,其嫩度、彈性、肥瘦比例都屬上乘,這美味一出場霸氣十足,客人鮮有不驚呼連連的。但因成本高,一般餐廳如果不是饕客要求,是不會隨意列在菜單裡的。
圖/戰斧豬排。
我曾參加一家私廚餐廳,全席十數人,在享用各式餐點時,眾人非常熱絡的談話,忽然主廚用餐車推出戰斧牛排,頓時進入高潮成為餐會焦點,歡呼聲此起彼落,當然,手機先吃,還要拍照留念,最後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豬的份量當然比牛小,不過一上場,心中還是會嚇一跳:「這吃得完嗎?」戰斧豬排是大里肌連著龍骨、肋骨的部份,那大里肌約兩公分厚度,厚實且軟嫩富嚼勁,周圍又帶筋,咬來口感絕佳,在這一大塊豬排裡,能同時享受到里肌、僧帽肌及腹脅肉等油而不膩的滋味,真是幸せだ(幸福)。
戰斧豬排是近年來台灣火紅的料理,拿這一味的來當店招者越來越多,有人說,其實20前就開始推廣了,但當時的烹調功夫和豬隻的飼養技術仍嫌不足,另一方面飲食習慣和消費者複雜度都有待轉變,所幸近年情勢丕變,台灣不只成功防堵非洲豬瘟,各大餐廳莫不卯足全力料理出不同的花樣,連日式豬排店也採台灣著名「究好豬」的戰斧豬排號召來客了。
說來,享用一頓美食,也得靠時也、命也、運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