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景象不只發生於台灣,Alex Esposito 和 James Mirras 的家鄉——紐約東漢普頓(East Hampton)也是如此。
「冬天時,東漢普頓不過是個小小的鄉鎮,一到夏天,它就成了過分擁擠的旅遊勝地。」Esposito 如此形容。像那樣的地方,在夏季月份中往往會面臨特殊的困境——沙灘周圍的停車位嚴重供不應求。
因此,Esposito 和 Mirras 於 2011 年萌生了一個想法,他們開始經營電子接駁車隊,於停車場和沙灘間來回接送前往旅遊的人們,不但可以降低沙灘周遭的壅塞車潮,還能減輕環境所承受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他們又於接駁車上刊登特定公司的廣告,以賺取利潤。
此時的 Esposito 和 Mirras 並不知道,他們的小小事業,日後將會變成一個全國性的大公司。
圖/Circuit 於接駁車上刊登特定公司的廣告以賺取廣告利潤。圖片來源:Circuit
如今,昔日小事業搖身變成名為「Circuit」的電子接駁車公司,在加州、紐約、德克薩斯州、科羅拉多州、伊利諾伊州、新澤西州、南佛羅里達州和馬薩諸塞州,提供居民免費的短程接送服務,旗下擁有 140 輛 5 人座的接駁車和將近 150 名全職的駕駛。
在聖地牙哥,Circuit 以 「FRED」(Free Rides Everywhere Downtown)作為品牌名稱,聚焦於「第一哩,最後一哩」(first mile, last mile)的議題,也就是改善人們前往那些大眾運輸工具無法抵達、自行開車又怕車位難求的地方的問題。
FRED 在聖地牙哥提供服務的範圍雖然小,但皆位於人口稠密的市中心。而 FRED 在不同的城市會有不同的營業時段,通常會於早上 7 點至 11 點開始,晚上 7 點至 11 點結束。
在 2016 年獲得聖地牙哥城市招標書、開始於該城市服務後,FRED 儼然成為市中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據該公司回報,每年有超過 25 萬名乘客使用這項服務,減少超過 16 萬 8 千輛通行車和 110.5 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93% 位於聖地牙哥的 FRED 使用者表示,該服務讓市中心交通狀況變得更好了。雖然這只是自我選擇性的樣本,但也不太會有城市居民反對減少鬧區的車流量。
圖/FRED 於聖地牙哥提供服務的範圍。圖片來源:Circuit
Circuit 在聖地牙哥公佈「共享演算法」(pooling algorithm),這與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顯著成長的乘客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能夠看見這些渺小技術的改變,對總體乘客數帶來顯著的影響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其中包括不斷增加的乘客數和大幅縮減的等待時間。」Esposito 說。
共享演算法使 Circuit 相對於其他共享巨頭 Uber 和 Lyft 有增值的效果,Esposito 表示,「因為我們服務的範圍小,你並不會覺得需要到很遠的地方才能載客」。
為了將短程接送服務的使用者擴大,Circuit 與政府和民間業者合作,服務不同客群。如聖地牙哥,Circuit(又稱 FRED)的合夥人是市府,主要客群為年輕通勤者;而在佛羅里達州的棕櫚灘花園(Palm Beach Gardens),則和棕梠灘花園購物中心(Gardens Mall)合作,接送行動不便的長者。
雖然這項服務起初全靠廣告利潤獲利,但現在 Circuit 透過與市政府簽訂合約,改由市政府負擔支出,例如聖地牙哥、紐約的新羅謝爾(New Rochelle)。不過,Circuit 也提供部分的廣告利潤給市政府和運輸伙伴,作為回饋。
圖/佛羅里達州好萊塢的品牌 Catch the Sun Shuttle。圖片來源:CITY OF Hollywood FLORIDA
但這一切的支出都是值得的嗎?在聖地牙哥,便有評論指出,經營電子接駁車的成本遠高於單純經營公車,且根據合約顯示,市府還需要投入更多資金於大眾運輸工具作為替代。以 FRED 而言,每位乘客的成本為 4.4 美元(約台幣 132 元);而聖地牙哥大眾運輸工具每人成本則不到 3 美元(約台幣 90 元)。對此,Circuit 表示,他們提供的服務項目不同,「點到點」接送的服務本來就需要較高的成本,但若是與大眾運輸工具配合使用,就能有效降低費用。
從 BMW’s Mini 和 Urban Us 所創辦的新創公司加速器「Urban-X」畢業後,Circuit 更確立自身使命感。「我們的目標終究是要減少車潮和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Esposito 說。Circuit 希望與城市既有的交通網絡相輔相乘,而非帶來「破壞性」(disruptive)的改變。
社企流/編譯:蘇郁晴。原文標題:與 Uber 相抗衡的共享新勢力?「Circuit」主打市中心短程接送,結合大眾運輸改善市區壅塞交通。
本文獲「社企流」授權刊登,了解更多社會創新請上社企流(http://www.seinsigh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