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總統和立委大選選舉落幕,結果充滿了驚奇跟意外。意外的是,爭取連任的蔡英文贏得台灣直選的歷史最高票,可謂大獲全勝,而且,尋求連任者的得票數竟遠超越上屆(多約128萬票),是民主政治上極為少見的現象。
❝沒有優質的立委,哪來的民主政治?❞
基於這般想法,《城市學》自去年11月中旬推出「2020立委你投誰 城市爭霸戰」專題,呼籲民眾除了沈浸狂熱的總統大選,也該多關注那群即將誕生、攸關民主政治日常運作的立委諸公面孔。
如今看向2020立委選舉結果,同樣驚奇連連。如外號「3Q哥」、34歲的台灣基進候選人陳柏惟,竟成功翻轉台中海線戰場,在一片驚呼聲中擊敗地方勢力雄厚的「顏家班」人馬(國民黨前立委顏寬恒),而民進黨本屆派出最年輕的候選人、年方27的賴品妤,也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奪得以往藍大於綠的新北市第12選區。這般的結局跟劇本,在過去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如今激情過後,該是冷靜看待2020大選後的國會新風貌了。以下是《城市學》提供的四個分析:
圖/民進黨在2020大選可謂大獲全勝,未來四年仍將掌握立法院過半席次。
先看最終戰果,很明顯的,接下來四年時間裡,握有過半席次的民進黨(61席),仍然持續保有立法院龍頭的優勢地位。
除了遙遙領先的民進黨,立法院只剩:國民黨(38席)、民眾黨(5席)、時代力量(3席)、台灣基進(1席)四個政黨面孔,至於另外5名(趙正宇、林昶佐、傅崐萁、高金素梅、蘇震清)以無黨籍名義勝選的立委,其實和藍綠兩大勢力都有密切互動。
至於選前喊出「終局之戰」口號、2004年一度奪得34席立委的親民黨,這次大選後真的消失在立法院,成了「終橘之戰」。
回顧過去四年的立法院運作過程,任何法案只要民進黨想通過,在野黨幾乎無法抵擋、遑論阻止,未來四年其他黨派恐怕也難以與之制衡。
但這般情勢下,一旦國家重大施政走向或法案制訂內容不符合社會期待,往後民進黨也沒有任何藉口可以推託。如同上次大選後的2018年底縣市長地方選舉,便會成為執政黨和其國會操盤表現的重要期中考。
自從2008年實施單一選區兩票制,藍、綠以外的小黨們愈來愈難在立法院存活。
圖/國會問政及調查揭弊表現亮眼的黃國昌,這次成為不分區立委的遺珠之一。(圖片取自黃國昌臉書)
這次只有台北市長柯文哲領軍的民眾黨(5席)和時代力量(3席)獲得不分區立委席次,跟前兩屆(2012的親民黨&台聯、2016的親民黨&時力)如出一轍。除了執政的民進黨,整個立法院只剩5個政黨,多元性明顯不足。即便加入得票率過3%、能拿到政黨補助款的,也不過6個政黨(另有親民黨和台灣基進)。
雖說各黨派皆努力推出候選人角逐區域立委,可是,除了台灣基進在一片意外聲中斬獲1席(台中市第二選區),以及五位獲得政黨奧援、卻以無黨籍名義參選的候選人外,小黨們在區域立委戰場幾乎全軍覆沒。就連問政品質不惡、網路人氣也高的前時代力量立委洪慈庸,也以些微之差在台中市第三選區落馬。
從成立不久的民眾黨和郭家軍、一度面臨危機的時代力量、也曾輝煌過的親民黨和新黨,還有近期大批剛冒出頭的小黨,今後如何在藍綠二元對立的格局下尋求生存空間?擺脫淪為兩大黨附庸或側翼組織的宿命?抑或是否該修改選制、回應民意渴望多元意見的訴求?值得觀察。
圖/跨區北上、自願挑戰艱困選區的陳柏維,堪稱2020立委選舉最大驚奇。(照片取自陳柏維臉書)
繼2014年柯文哲以素人之姿當選台北市長,「網紅」政治學和網路空戰便開始入侵台灣政壇,且帶動的後續效應有愈來愈強的跡象。
如去年從高雄孤身北上台中的陳柏惟,勇敢挑戰「顏家班」當政的台中海線,不但快速累積網路人氣及高度聲量,把以往的冷門戰區炒出許多新話題,最後更以5000多票的差距改寫戰局,讓所屬的台灣基進成為本屆唯一在區域立委戰場存活的小黨。
而在新北市第12選區的網美賴品妤,儘管身為最後一位被民進黨徵召的候選人,被認為缺乏地方經營實績和政壇闖蕩經驗,卻在不到四個月時間以不到3000票的差距,打敗外界認為呼聲最高的國民黨對手李永萍,及該區前立委黃國昌推派的候選人賴嘉倫,跌破許多專家的眼鏡。
不僅如此,在台北市第四選區越級挑戰(市議員選立委)成功的民進黨高嘉瑜,也是將網路人氣轉化為實質選票的成功案例。
圖/儘管最後惜敗,但「特戰男神」吳怡農已對藍營人氣立委蔣萬安造成不小威脅。
而在台北市第三選區引發高人氣和大量鎂光燈關注的吳怡農,儘管最後仍由國民黨立委蔣萬安連任,但雙方得票差距縮小到僅剩6%,在以往藍營大勝的該區實屬不易。至於被鄉民封為「Z9神龍」、投入新北市第七選區的網路達人吳達偉,個人得票也突破20000張,在該激戰區獲得僅次於藍綠兩黨候選人的不惡成績。
不難想見,未來各種挾著高知名度的政治素人,仍會前仆後繼地搶進政治圈。而傳統的政治人物、首長、官員,也會想方設法地充實自身空戰本領,讓網路聲量和人氣熱度成為打選戰和推政策的武器。
過去,由地方民眾選出的立法委員,被賦予的本務是:管法案、審預算、監督行政。但在現行選制導引下,為求勝選,立委有愈來愈走向「里長化」的傾向,把地方跑攤、處理選民請託當成首要工作。
如此的惡性循環,造成了立法院容易陷入空轉,被民眾送入國會的立委們,最後變成只會乖乖遵照「黨意」的投票部隊,造成許多爭議不斷、和基層期待脫節的立法。
長年觀測國會運作的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鮑彤直說,「區域立委有兩個老闆,一個是選民、一個是黨,必須找到一個平衡點,」如何不把立委做小、又能反映該區民意,值得探究。
圖/投入綠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的名醫師鄧惠文,最後仍無法進入國會殿堂一展身手。(照片取自鄧惠文臉書)
對此,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政黨票」和各黨推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即是為彌補區域選戰缺失而做的設計,讓更多代表多元民意的專家有機會進入國會。
有趣的是,這次衝擊藍營選情甚鉅的負面因子,即是來自該黨引發爭議的不分區立委提名風波。反觀綠營,即便蔡英文在總統選戰獲得史上最多票數,政黨票得票率卻較上屆滑落至34%,兩者(總統票v.s政黨票)落差是驚人的23%,顯示民眾有愈來愈明顯的「分裂投票」傾向,寧可將第二張選票投給其認同的多元訴求小黨。
中選會資料指出,台灣44歲以下選民已占有約48%的近半比重。知名選舉調查專家、台大政治系退休教授洪永泰提醒,此刻社會上瀰漫著厭惡傳統政治的情緒,尤其年輕世代愈來愈沒有政黨認同感,一旦過往慣用的選舉招式管用,抑或悖離年輕世代渴望多元價值的期待,難保國會生態不會再次翻盤。
圖/年輕世代的價值認同和政治訴求不再是鐵板一塊,各黨派切莫輕忽這股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