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區立委,具有貫徹政黨意志跟彰顯未來4年政策方向的效果。人民會檢驗名單中的人選,衡量自己是否要將自己手中的「政黨票」投下去。因此,對政黨來說,不分區立委名單在外界眼光中的「好」或「壞」非常重要,也可能受迫於輿論壓力而改變人選。
以身陷風暴的國民黨為例,昨日中常會通過的不分區名單(見下表),引起強大的負面輿論浪潮襲來。
其中最爭議的,便是名列第十的黨主席吳敦義,還有第八的前立委邱毅。不但吳敦義的臉書被許多網友灌爆,青壯派議員羅智強、游淑慧等人也在黨部前靜坐抗議。吳敦義今日上午前往溝通、勸離時無奈地說,「我已盡最大的全力了,好不好!」
敵不過龐大壓力,之後召開的臨時中常會,吳敦義承諾會把自己的順位往後調,調至「安全名單」邊緣,希望平息眾怒。
除了國民黨,目前確定不分區名單的還有時代力量、綠黨。
儘管日前多位立委和議員輪番出走,一度傳出泡沫化危機,時代力量仍如期推出12人的不分區名單,排第一的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理事長陳椒華,是知名環保人士,第二是前主席邱顯智,第三則是「小燈泡」之母、司改國是會議委員王婉諭,現任黨主席黃國昌名列第四,再來就是和沛科技董事長翟本喬等人。
至於綠黨的不分區名單,掛頭牌的是精神科美女醫師鄧惠文,第二為創辦人高成炎,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名列第三。
其他包括民進黨、親民黨和民眾黨的名單,至今仍尚未抵定。民眾黨預計明天(11/15)召開記者會宣布,親民黨和民進黨的公布時間還都未定。
事實上,目前台灣的立法院編制裡,立委席次共有113席,而且分為三類:
這陣子大家不時看到在街頭到處拜票、找人握手的,就是73個單一選區的區域立委候選人,要靠地方選民的青睞,才能脫穎而出。
相較之下,不分區立委則仰賴各黨派獲得的「政黨票」產生,得票率超過該次選舉總票數5%的政黨,即可依比例取得不分區立委席次。
以2016年大選為例,獲得79.4萬張政黨票(得票率6.5%)的親民黨,被分配到3席不分區立委,拿下74.4萬張政黨票(得票率6.1%)的時代力量,則獲得兩席。
因此,不分區立委就像以國會事務為個人專責的立委,不用跟區域立委一樣,必須肩負經營地方(跑攤)和服務選民(喬事)的壓力,可以專心待在國會,並按照自身專業來關心不同法案和重大決策。
相對的,不分區立委同時也受到一些限制:就是得配合提名你的政黨,在某些動員投票時難以遵循個人判斷。假使太過自我、率性,一旦違反黨紀還可能被開除,由當初的不分區名單依序遞補。
下週一(11/18)就是總統和立委登記的日子,儘管多數傳媒的焦點都集中在總統賽局,但「選不出優質立委,那來的民主政治?」
❝《城市學》和DailyView網路溫度計合作推出立委選戰專題,調查全國73選區的立委參選人網路聲量,並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各縣市選民介紹:「你那裡有誰出來選?」❞
《城市學》立委專題:「城市民意往哪飄?2020立委大選你投誰?」
目前各政黨端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是否還會出現變化?不得而知。身為選民的我們,唯一可以決定的是,把手上這票投給哪個理念接近、看來又順眼的區域立委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