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7年精選10集,《農村的遠見》看到了怎樣的未來?

金鐘獎導演、《農村的遠見》推手劉嵩:農民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金鐘獎導演、《農村的遠見》推手劉嵩:農民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作者:高宜凡馮紹恩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19-12-11

2001年推出的13集 《城市的遠見》,對台灣的城市發展和公民意識帶來深遠影響,也讓劉嵩成為業界推崇的紀錄片名導。而相隔近20年再端出的10集《農村的遠見》,他和老搭檔林盛豐則希望為奄奄一息的台灣農村,保住最後一點命脈及邁向永續的可能性。在城鄉差距持續擴大、人口老化速度不減、氣候變遷威脅又愈演愈烈的今日,劉嵩想用這部作品告訴我們什麼?

去年底上映迴響熱烈的公共電視4K紀錄片《農村的遠見》(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不久前再推出全新第二季的5集影片。上下兩季的拍攝足跡,跨越印尼、日本、荷蘭、德國、美國、台灣等地,企圖透過各國心懷遠見、尊重環境的農民及鄉村人士打拼故事,開啟觀眾對於農村永續發展的新想像。

上述話題作品的背後推手,是擁有超過30年紀錄片經驗的「寶花傳播」製作團隊,以及累積4座金鐘獎的名導演劉嵩。他和建築學者林盛豐攜手合作的《城市的遠見》,不但影響力持續至今,這幾年也陸續發表:《我們的故鄉 我們的故事》《福爾摩沙的指環》《黃羊川》《對焦國寶》等叫好叫座的節目。

從《城市的遠見》到《農村的遠見》,紀錄片導演劉嵩花費七年製作

這次前後花了將近7年才端出的《農村的遠見》,不僅切中台灣當前最關注的社會議題,更被期待和《城市的遠見》一樣成為經典。希望透過每集短短的52分鐘,向觀眾解釋各國農村面對艱鉅挑戰的應對之道,還有隱藏其後的動人故事和自然哲學。不少看過的人都直呼:「應該叫每位立委和地方縣首長都來看!」

剛過耳順之年的劉嵩,說起話來就像親切的鄰家大叔,笑容可掬,不似外界刻板印象裡不苟言笑、殺氣十足的「導演」。自從18歲那年接觸到「報導攝影」,他就一頭栽進紀錄片世界,無論赴英留學、在美工作、或回台發展,都離不開這個圈子。以下是《城市學》與劉嵩導演的訪談精華:

問:跟《城市的遠見》比起來,這次《農村的遠見》有何不同意義?兩部作品之間有什麼連結嗎? 

劉嵩答(以下簡稱答):《城市的遠見》是在2000年,那時台北正在開肚挖腸、捷運工程剛開始。我有個很重要的夥伴、學建築的林盛豐老師(曾任921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我們覺得台灣很多發展都沒遠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以想拍一個系列,做一些國外案例給台灣觀眾看。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金鐘獎導演、《農村的遠見》推手劉嵩:農民是最好的學習對象!_img_1相隔一年,《農村的遠見》再推出全新的第二季五集影片。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所以《城市的遠見》的出發點跟《農村的遠見》很接近,我們不希望你照抄,是希望開拓大家的視野,再回頭想想自己的地方。其實我們拍的時候沒有設定受眾,也不在意播出的收視率,而是專注在把別人遇到的問題,反映在我們的城市成長經驗中,抱著台灣的問題,去看別人的案例。

《城市的遠見》系列做完有很大迴響,倒不是在播出時;而是播出後,很多學校、社區,當成他們的教學教材,讓片子在播出後,還持續被很多人閱讀,這是我們認為真正的影響力。

問:從「城市」跳到「農村」,拍攝主題為何有如此大的轉折? 

答:《城市的遠見》之後,公視希望我們繼續做。但林老師發覺,不該再做城市了;反而要關注農村。

林老師曾在921地震後擔任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那時我也幫公視拍《我們的故鄉、我們的故事》,第一次花那麼多時間在鄉村,跟他有同樣體會。直到現在,很多農村還是非常落後,很多鄉鎮的學校一間間關,年輕人也走了,一般人對農村的理解也有限,農民還變成不被看好的職業。

《城市的遠見》是台灣城市正在改造的時候;現在台灣的農村,更是迫不及待。我想這次的拍攝動機非常簡單,我們認為農村有很多問題,想透過影片或影像的方式,擴大台灣觀眾對農村或農民的想像。

從城市到農村,拍攝難度大增、還得看老天臉色

問:才10集的《農村的遠見》,製作過程卻花了好幾年,當中的困難在哪裡? 

答:第一,農村不是我們的專業。拍攝《城市的遠見》時,因為林老師學建築,有很多人脈跟專業知識,但農村我們必須從頭學起。還好我們找了一批顧問,提供很重要的方向跟主題,還有最重要的個案。

拍攝時間也是問題。我們的合約延長了很多時間,因為希望帶回來的內容有第一手資料跟核心人物,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調在一次拍攝,有時要為幾個核心人員更動時程,因為沒有他們的話,故事就不精彩了。

還有,景象是有季節性的,很多地方冬天不能去,不能去拍的時候都沒有生產、沒有活動。所以比起《城市的遠見》,《農村的遠見》的拍攝限制大很多。

另一個挑戰是,每集的主題都不太一樣,不能一直講有機跟農業技術,重點是這些人的生活方式,和他們背後的態度、哲學跟價值觀,感動往往來自於此。當你的主題是人的態度,基本上都是普世價值,不會隨著時間消失。

說真的,拍農村比拍城市愉快多了,因為農村就是純樸,走遍世界都是如此,村民都很好客、熱情。有時候,那樣的人情味也給製作團隊一些壓力,你看人家那麼熱情地張開雙手擁抱你,千萬不能拍糟了。

金鐘獎導演、《農村的遠見》推手劉嵩:農民是最好的學習對象!_img_2每天在第一線和大自然互動的農民,對於環境危機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問:如您所說,這10集各有不同的主題跟故事,導演如何篩選這麼多的拍攝地點和農村主題? 

答:第一個原則是「遠見」,每個故事都是因為遠見而造成的,而且一定都經過時間的考驗,面對時空的變遷,還是可以活下來。

另一個是「永續」,不管是有機、自然農法、慣行農法,不管農林漁牧業,都必須用永續的方式在經營。我們不可能做一個案例非常厲害,卻在迫害環境跟土地。這兩個價值是我們最重要的指導。

問:播出到現在,收到了哪些反饋和觀眾評語? 

答:其實我有點擔心,目前大部分都是很好的評語,這也讓我也有點怕,不知道片子有沒有接觸到跟農業無關的一般人。

其實這系列片子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跟知識性,不見得很討好。但有個價值是《城市的遠見》教我們的,就是主題、內涵、還有精神,要拔得夠高,不能變成新聞報導,給它時間、才會發酵。所以我們不在意一次性的閱讀,只要東西有內涵,可能經過一些時間才會發酵。我們願意花5年時間(拍攝),希望它最少可以在市場上活10年。

我無時無刻都在提醒自己,觀眾是透過我的理解跟表達在看這些故事,所以這不是自己爽的問題,重點是要讓觀眾看得懂。所以我不會用太特別的拍攝方式,就是很按部就班地、提供一定的資訊跟製作品質,那樣才會耐看。假使我們順利地捕捉裡頭人物的精神面,一定會感動人。

當然,每次製作的資源都很有限,如果必須做出選擇,我不會先把資源花在裝飾或特效上,寧願節目的內容跟知識很豐富,其次才求好看,那樣才對得起自己。

金鐘獎導演、《農村的遠見》推手劉嵩:農民是最好的學習對象!_img_3年輕人口流失和氣候變遷的衝擊,是各國農村普遍面臨的兩大挑戰。 (圖片提供:公共電視)


各國農村普遍遭遇兩大困境:人口流失與氣候變遷

問:導演看了這麼多案例,應該也算是個農村專家了,您覺得現今農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答:就算有這十集的經驗,我真的還不是專家,農業太複雜了,不是一個導演可以回答的。

說到挑戰,全世界農村統統一樣,第一就是「年輕人」變少。你看荷蘭「芬洛綠港」(Greenport Venlo)那集,那個產業真的不是只有農民跟老年人,完全像企業的高科技園區,知識密集、科技密集,那樣才能吸引年輕人。愈小的國家,要做出成績,就要愈團結!你不能跟人家拼量,一拼量,常常就會不在意環境跟生態。

其次,我訪問了很多農民,不管哪個國家,10個裡頭有8個會提到「氣候變遷」,擔憂氣候變遷對土地和作物的衝擊,而且每個人都講愈來愈嚴重了。農民永遠站在所有人的前面,親身感受到環境的危機。

像在美國拍「有機生活美學」那集,那時我們住在加州北邊的納帕河谷,結果回台灣一、兩個禮拜,我們住的農莊就被野火燒了,假如我們還在那裡,全部要跳到游泳池避難,搞不好就變成災民了。

問:跑了這麼多地方,回頭看台灣,導演覺得台灣農村好在哪? 

答:就算看到那麼多典範故事,我始終覺得,台灣還是最好的地方。老天爺給了我們一個不大不小、很合適的土地,有山有海、有河流、山脈又那麼豐富,在世界上多特殊啊!我們絕對不能糟蹋掉。

金鐘獎導演、《農村的遠見》推手劉嵩:農民是最好的學習對象!_img_4在業界打滾超過30年的劉嵩認為,「好的內容」一定會有市場跟影響力。


問:現在媒體環境變化這麼快,閱聽眾每天接收的資訊嚴重超載,對您製作《農村的遠見》、陳述如此沉重的議題,是個挑戰嗎? 

答:當然是啊!我自己的閱讀習慣也改變很多,雖然家裡有cable TV,但我也花不少時間在看Youtube,還訂了Netflix,最近也在想,是不是以後退休後也來拍Youtube,做3~5分鐘的短片。

或許有點浪漫,但我覺得,內容愈多的時代,缺的其實是「好的內容」!為什麼有人常說:內容太多、不知如何選擇,因為有太多爛內容了,唯有夠好的內容,才有市場,別人用三小時就拍完一部片,我也可以用三年去拍,內容一定不一樣。

現在有更多人可以加入創作,因為門檻變低了,而且有些東西不用花多少錢、隨手可得,作品還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播放。當然,我們可以批評有些內容俗濫、粗糙、混淆視聽,但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個美好的時代,對創作者而言,你當然不希望所有東西都一成不變。

說到這,公視真的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跟自由,當我們這種第一線的人在外面的時候,最怕的就是不理解。我想對公共電視而言,我這個導演應該很難搞吧!(笑)

2018年底,劉嵩因《農村的遠見》第一季內容再獲金鐘獎肯定。


問:奔波多年的作品終於問世,整體來說,《農村的遠見》對您來說有什麼樣的個人感觸? 

答:農民可能是最好的學習對象,沒有任何一個職業像他們這樣,必須尊重環境,用勞力付出,現代農夫還要會行銷、創意、品牌,甚至懂得活用科技,這是一個永遠不會被時代淘汰、永遠有未來的行業。

在我們的訪談過程裡,常常農夫隨便講一句話,就讓你覺得充滿哲理跟智慧。他們講話不太引經據典,給你的想法就是他真正的人生體驗,信服力更強。

★劉嵩導演小檔案:年次:1958年    學歷: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學校    現職:寶花傳播有限公司歷年作品:1991年《城市的身世》、2001年《城市的遠見》、2008年《福爾摩沙的指環》 2009年《黃羊川》、2013年《對焦國寶》、2018-19年《農村的遠見》

關鍵字:人物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
一部描繪六國農村的紀錄片 帶給台灣人什麼啟示?
休閒和事業的完美結合 荷蘭「紳士農場」厲害在哪?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