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共五集,金鐘名導演劉嵩操刀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11-11

當社會邁入現代化,大家都在關注下一世代的5G應用、享受都市的生活,是否在不自覺中離大自然愈來愈遠?農村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人們與大自然間的橋樑。公視《農村的遠見》第二季,從日本、德國、美國和荷蘭的農村經驗,最後再看回台灣,試圖在現代社會中,替農村找一條新的出路。

在台灣,想回歸農村、當個樂天知命的農民,愈來愈不容易了。曾幾何時,農村屢次成為熱門新聞,而且都不太正面,從農地蓋豪宅、非法工廠、農地種電、天災肆虐、收購價暴跌等,皆是如此。

「農村,還有未來嗎?」為回答這個大哉問,去年底播出迴響熱烈的公視4K紀錄片《農村的遠見》(The Eternal Farm Villages),由累積4座金鐘獎的名導演劉嵩,攜手多年前合作《城市的遠見》的總策劃林盛豐,再度推出全新第二季的5集影片,分別陳述來自日本、荷蘭、德國、美國與台灣本土的農村典範,開啟國人對於農村的新視野。

這次,《農村的遠見》看見了什麼?

農村友善環境:日本的東方白鸛和德國的美麗諾羊都回來了

無論社會如何演變、科技怎麼進步,農村始終是每個人心中的鄉愁,在城市失去的自然氣息與生態連結,唯有回農村才能感受到。《農村的遠見》在日本豊岡市(Toyooka City)記錄的,便是當地村民與稀有鳥類「東方白鸛」之間的故事。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_img_1日本豐岡市,東方白鸛的天空。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位於兵庫縣、人口不到8萬人的豊岡市,可說是典型的日本農村,過去田間常可見到東方白鸛恣意遨翔的身影。可惜,二次大戰後的工業化和土地開發,不但衝擊到農業發展,1971年也讓最後一隻東方白鸛消失在豊岡的天空。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為找回失去的集體記憶,居民們發起一系列的土地復育和生態維護工作,經過超過40年的努力,終於在2005年在東方白鸛重新回到村子裡,不僅成功放飛、而且確定可以存活、繼續繁衍後代。

更可貴的是,從農民、市役所到各種民間團體,豊岡民眾不只整治土地和環境,更因為東方白鸛而改變耕種方法,甚至推出相關的概念商品和教育課程,連市役所都成立專責推廣單位,把這群生物當成地方上理所當然的一部份,而非一小撮環保人士的同溫層取暖運動。

位於德國西南部的施瓦本山谷(Schwäbische Alb),村民們同樣為了維繫自古以來的傳統產業和文化景觀,把「美麗諾羊」(Merino)視為大自然賦予的鑽石一樣呵護。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_img_2德國施瓦本山谷,美麗諾羊的山谷。(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在進口產品的兢爭下,德國的游牧產業原本即將凋零,年輕人也不願從事如此繁重、收入又有限的工作。經過科學家對「群落生境」(Biotope)的研究,發現一旦傳統牧羊業消失,將對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無法逆轉的衝擊,使許多瀕危生物喪失棲息地。

對此,施瓦本山谷的村民、農場經營者、地方人士開始想方設法,從以往單純販售羊毛和皮革,逐步開發羊肉、餐飲、旅館、服飾等新產品,還把牧羊人的放牧路線規劃為登山客的健行步道,並劃設大面積的生態圈保護區,以延續當地特有的歷史資產和環境風貌。

農村與人才,把食物、土地、社群串起來

《農村的遠見》第二季想表達的還有一點,農業不是只有冰冷的經濟數據和栽種技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拾回人與土地、作物、以及社群的關係。

到美國西岸的舊金山報導有機生活美學那集,除了介紹半世紀前發跡的有機耕作風氣,也從中解釋近年興起的「從農田到餐桌」(Farm to Table)與最新的「城市農場」趨勢,透過對食物的了解、渴望健康與快樂,人們才會發現,原來自己和土地擁有緊密的關係,知道我們都是大自然的一部份。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_img_3美國舊金山,有機生活美學。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有趣的是,片中介紹的加州農莊主人,不少都是從異業轉戰、或從城市移來的另類農戶,一位農場主人直說,「我做過許多工作,很少像提供食物這般有意義的,務農的成果是很直接的,人們滿足地吃下你的作物,就值得了。」另一名在學校訓練新生代廚師的老師更表示,「當你學會尊重食物,你才不會浪費它,也才可能去愛護土地跟環境!」

而遠在歐洲、全球農業外銷產值僅次於美國的荷蘭,則讓我們看到當今發展農業所需的各種硬實力,製作團隊實地拍攝的「芬洛綠港」(Greenport Venlo),不但是溫室技術的發源地,從自動化技術、資訊系統、交通物流到創新能力,堪稱世界首屈一指的農業新創園區。

事實上,芬洛綠港很可能就是農村未來進化的想像畫面。因為農業不再是需要政府刻意補貼的弱勢產業,反而聚集了各式各樣的優秀人才,成為一個活力十足、充滿想像力的創新聚落,一起激盪出更具產值、效率、而且能夠永續經營的智慧農業,這點正是同為小國的台灣迫切需要的。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_img_4荷蘭芬洛綠港,農業新創園區。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農村的未來,要靠自己找出來

做為整個系列的收尾,《農村的遠見》第二季最後一集把場景拉回台灣,以「永恆的米鄉 台東縣池上鄉」劃下句點。

近年因金城武樹和伯朗大道而聲名大噪的池上,雖然稻作面積僅占全台1%,卻是長年的米質競賽冠軍,更以潔淨無瑕的農村景觀備受好評。殊不知,這些成果背後都來自農村人士的努力與堅持。

當年為因應台灣加入WTO對農業的衝擊,池上鄉全體總動員地建立稻米檢驗、地理商標、品質計價等制度,儘管產量沒有慣行農法那麼高,還要跟福壽螺等蟲害纏鬥,大夥仍義無反顧地推動有機耕作。一位地方人士觀察,「土壤最快的回報方式,就是種鋼筋、蓋房子、轉建地,但這邊的農民不是這樣,」尊重土地之餘,池上人還守護自然景觀,一起對抗電線桿入侵農田,成立175公頃的「文化景觀保護區」。

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 《農村的遠見》從4國經驗看回台灣_img_5臺東縣池上鄉,永恆的米鄉。 (圖片來源:公共電視)


這麼多的努力積累下,這幾年池上不但把返鄉遊子找回來,還吸引許多年輕移民來此定居,證明台灣的農村不僅具備競爭力,更有難以取代的價值。

然而,不分國籍和地理位置,在《農村的遠見》現身說法的多位農民,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了對於土地開發和氣候變遷的焦慮感。或許,現在大家終於體認到農村的重要性,但如何為農村找到立足未來、不被消滅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了。

關鍵字:永續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一部描繪六國農村的紀錄片 帶給台灣人什麼啟示?
生態圈敲響警鍾!蜂農哀嚎:40年來最糟的一年
來自南京的學生創業家,要幫農民和工人披上鋼鐵裝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