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第四屆「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決賽最吸睛的隊伍,來自南京、獲得三等獎肯定的「氣動助力外骨骼」,肯定是其中之一。在當天最終發表的舞台上,這批創意青年在評審面前穿起機械上肢裝備,讓大家仿如進入科幻片中的神奇世界,總覺得他們下一秒就能變身為「鋼鐵人」凌空而起。
代表這支團隊的周鵬,目前仍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四年級,還沒踏出校園就和同學成立了「智城機械科技公司」,準備在長三角創業圈大展身手。
關於機械外骨骼,若常看好萊塢影片絕不陌生,湯姆克魯斯在《明日邊界》(Edge of Tomorrow)跟眾多士兵身著的機器戰甲,以及近年最火紅的《鋼鐵人》,都是經典的想像版本。
擔任這次比賽創業導師的零號灣總經理張志剛,還親自試用了氣動助力外骨骼:「一穿上去,感覺自己好像變成大力士了!」
圖/智城機械科技公司的「氣動助力外骨骼」提案,摘下了「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三等獎。
過去,外骨骼機器人多半用於軍事,近年才開始走入民間運用在醫療照護和工業生產線,包括以色列的Rewalk、日本的HAL、美國的Ekso、德國ottobock,都是這領域頗負盛名的大廠,中國市場亦有不少要價近3萬人民幣的進口貨,只是本土化技術仍在萌芽,至今尚未有成功量產的國產貨。
周鵬分析,工業用的外骨骼可增強工作能力、減少重複性工作的勞累、及減少工安職災。據調查,一名汽車裝配廠的作業員,平均每天要高舉雙臂逾4000次,相當容易疲勞、甚至受傷。而中國多達24%的勞動人口,都曾因肌肉或骨骼相關疾病而無法工作,55歲以上的勞工,比率更高達35%。
不只概念吸睛,許多評審更期待氣動助力外骨骼趕快問市,尤其面對即將來襲的高齡風暴,加上傳統產業面臨升級轉型壓力,都讓周鵬的創業團隊前景看好。一位專家直陳:「現在中國很多體力活都找不到人,因為年輕人想坐辦公室,反而只剩老年人在幹,」比方最基本的傳統農業,至今仍有超過4億的農業工作人口,超過三成患有五十肩(肩周炎)和椎間盤突出,長此以往,產業人力勢必無以為繼。
事實上,周鵬在學校念的是「機場建設與運營管理」,為何會有這般創業動機?
圖/在校園默默練功近兩年,智城機械終於在今年三月推出了小批量生產的氣動助力外骨骼。
他笑說,正因為常接觸到機場的工程維修和地勤人員,所以才對機械外骨骼有些瞭解,投入研究後發現,這還能應用在建築、汽車、工業、甚至傳統農業等諸多領域:「其實這些零件在市面上都有,只是材料的選擇和結構設計必須不斷實驗,」周鵬分析開發外骨骼的難度,「最難的是符合人體工學,產品要跟手臂和背部有很好的貼合!」
儘管不算作業分數、也無法抵學分,但已經一頭栽進去的周鵬,花了三個月總算做出第一代產品原型,之後又花了半年,改良出第二代氣動助力外骨骼,到了今年初,他決定以此作為創業題材,走出校園和廠商洽談,更奔走大江南北,參加各大創業賽事,把點子推銷出去,如八月底才比完上海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接下來還有兩場創業決賽等著他。
深知創業不能單打獨鬥,還需要各種營運技能,周鵬在學校裡到處招兵買馬,目前加上兩名指導老師,已經組成十人團隊,除了他是航空運輸起家,成員更不乏會計、資訊、電子、土木工程等專業背景。有鑑於這次參賽被評審指出設計不夠到位,接下來,他們打算招募設計專家加入團隊。
歷經兩年在學校蹲足馬步,今年三月,智城機械終於推出了小批量生產的氣動助力外骨骼,並且找到當地汽修站及農業合作社試用,也與南京祿口機場維修工程部洽談,最近更接到來自鄰近紡織廠和農企業的訂單,預計明年交貨。「實際走下去,發現需求是很大的,」周鵬評估,倘若能夠成功國產化,藉由在地製造壓低成本,上市價格應可控制在2000人民幣左右,使產品更具競爭力。
曾獲2016中美創客大賽第二名、目前擔任該團隊指導員的萬建新觀察,近年興起「創客」(Maker)運動之後,中國各級政府都強力支持創業,「甚至允許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創業,成功案例也不少,特別是科技型的年輕創業團隊。」
在社會氛圍、產業需求風行草偃下,這群來自南京校園的青創團隊,未來發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