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專業館所與文創園區輪廓越見清晰,各自於產業鏈帶上定錨並定型之際,面對科技世代與全球化的崛起,許多跨領域與尚無法被定義的創作型態,其部分需求無法在上述場域裡得到填補。因此文化部長鄭麗君有鑑於此向國際取經,如法國龐畢度藝術中心或韓國光州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等,都是採取複合組織整併於一體,整合文化資源、社會創新與科技應用等,成為匯聚、交流與整合的大型平台,同時扮演著從實驗、創作、演出到欣賞的文化生態系的推手。
(圖說:C-LAB年度主題展《城市震盪》子題「污痕」與臺史博合作展出污痕檔案室。)
(圖說:妖氣都市特展於2019暑假期間開展,引發各界熱烈迴響。)
於是,這個前所未有的大型文化實驗與生成場域,從2018年在台北市大安區原空軍總部落地。在文化部支持之下,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團隊進駐於此,並快速籌備「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相關軟硬體營運事宜。如首創CREATORS創研/進駐計畫,便是融合藝術駐村、創新育成及藝文補助機制,成為本土跨領域之創作者全新的創作基地與養分。此外透過兩年度運用這片軍事特殊遺址,邀請海內外錄像、裝置、設計、建築、音像、表演…等不同類型創作者,於此策辦多元的展、演、映等節目,逐漸形塑出從0到1的文化創新生態體系。
而今年C-LAB更先後與國立臺灣文學館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兩館合作,前者共同製作今年叫好又叫座的「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首度打破文學之文本展覽之界線,讓不少本土年輕藝文、圖像與設計創作者,以許多經典鬼怪文學為基底,創作出許多精彩的作品,也讓觀眾看到文學展示與當代藝術的共融。後者則是以「城市震盪」主題展子題「污痕」為主,先是以駐地研究型態,與研究員共同挖掘台灣過去的歷史檔案,並且在邀請當代藝術創作者,以此進行創意發想,各自推出前衛或後設的創作,也讓歷史紀錄在當代藝術中,摸索出全新的詮釋方法論。或許,C-LAB強調的創研實驗,不只是為創作者提供基地,更為這些不同專業與地域的博物館所,提供了絕佳的研究展示之實驗機制,並作為當代藝術工作者與博物館所間的重要平台。
(圖說:空總圍牆正在進行拆除與景觀工程,即將在2020年成為無牆文化園區。)
本基地在逐步建置文化生成支持系統的同時,不只吸引文化創新者的進駐與加入,更希望藉由前期展、演、映等機制,以及鼓勵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在空總發生,同時也規劃許多文化活動開放大眾參與。C-LAB推出多元帶狀節目,如以空總園區為主題之建築或植物導覽,破除空軍時代的威嚴與神祕感,了解空總建築的前世今生,與園區內多樣化的植物生態。另規劃諸多親子系列創意工坊,與「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聯手舉辦的「空總給你玩:街道遊戲示範場」,將空總變成一座大型的戶外遊戲場。無不希冀導引社會大眾踏入封閉近60餘年,熟悉卻又陌生的台北角落。
而今年第三季開始,空總園區開始進行圍牆拆除與景觀改善工程,C-LAB執行長賴香伶表示,空總2020將成為一個無牆文化園區,除了致力成為一個「向創作端開放」的新型態藝文機構之外,更期待有更多人走進空總,感受文化與創新的氛圍,更是一個公眾參與的文化實驗空間。
(圖說:C-LAB聲響藝術節邀請啟明學生師生聆聽《滅絕殘篇》作品。)
由文化部與法國龐畢度聲響與音樂研究統合中心(IRCAM)合作,於C-LAB建置臺灣聲響實驗室已於近期落成,為照顧不同年齡、族群、身份的民眾都能參與文化活動,落實文化平權,在C-LAB聲響藝術節舉行期間,特別邀請到啟明學校師生進入聲響實驗室,欣賞藝術家大衛‧莫納基(David Monacchi)的作品《滅絕殘篇》,透過49.4聲道的喇叭陣列,讓師生們感受到從未體驗過的聲音細節與聆聽經驗。
聲響藝術節同時也於11月舉辦多場卡拉OK活動、卡拉OK大賽,與「人生需要伴唱帶」拍攝剪輯工作坊,卸除社區高齡里民對於文化實驗的陌生感。將平常作為專業實驗與演出的聲響實驗室,透過文化娛樂的卡拉OK形式,開放周邊里民入園同樂。此外,C-LAB於本年度同志婚姻專法立案之際,也與文化總會合作,舉辦「我們時代的同志群像-Love is Equal」系列講座,獲得相當熱烈的迴響。
C-LAB未來將以建構臺灣文化主體性為使命,成為本世紀國家發展的新驅動力之一。
*All photos credit to C-LAB.
(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