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過度消費地球,這幾年大地已經反撲,對人類的生存處境有很多警示」,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執行長賴香伶指出,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高效率的生產模式帶來大量製造,建立起一套以消費為導向的經濟模式,產品被快速消耗、淘汰,導致地球環境失衡。因此,現在必須思考物品如何再循環,讓各種不同的物品從生產、使用,到進入下一個階段的生產、使用,延續物命、生生不息。這樣的循環經濟是當代社會尋求永續,必然生存的出路。
位在台北市中心的C-LAB,是文化創新的實驗基地,2019年10月5日到12月8日推出展覽--「城市震盪」。「循環」是城市震盪觀察與探討的三個子題之一,邀請眾多本土跨產業代表,透過對於社會發展、環境關懷與生活永續的多面探討,觀察城市的演化與變革,發想一個永續且共好的生活模式,呈現循環城市的當下實踐與未來發展。
民以食為天,食物永遠是人類生存的首要議題。然而隨著都市化與工業化的發展,「食」和「農」的距離越來越遙遠,線性的產銷模式帶來資源消耗、食安環境等多重性危機,人們也逐漸忘記食物背後的勞動、記憶與土地。
(圖說:草根意識工作室,用行動來捍衛食物主權。)
「草根意識工作室」負責人劉晉宏在「食農實驗室」中,展示了菜圃、雞舍和廚房合一的「循環農場」。關注「食」、「農」和「社群」的議題,探討都市的糧食系統、種植與飼養的過程是否自然和人道、農民是否有得到合理報酬等;其次,種植與飼養的肥料、飼料、農機均仰賴進口能源,若能力行循環農業,便能提高糧食自給率;第三,在食安議題如未爆彈的今日,唯有自己煮飯才能真正守護食安、支持友善耕作、捍衛食物主權。
就算無法自己耕種或烹飪,但在了解糧食永續的議題後,還是可以透過每天消費的選擇,支持友善生產、在地小農與家庭廚房,「用你每天花的錢,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劉晉宏說。
帶動台灣經濟發展,並創造外匯的紡織業,有許多國際品牌的優質布料都是出自台灣。不過,在布料染整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化學藥劑,若工廠缺乏妥善處理,受污染的水將進入我們賴以為生的土地;再者,大量的庫存布和過度消費的服裝,因無處可去,最終被當成垃圾燒毀,再度污染環境。
(圖說:田野間工作室,鼓勵大家以修補代替丟棄,延續衣物壽命。)
在「織品實驗室」中,「田野間工作室」創辦人楊秉勳、許紓語看見這個問題,推動「舊與新織」計畫,希望大家能延長衣物在身邊的時間,鼓勵以修補代替丟棄,建立衣物修改職人的地圖,讓有需要的都市人可以按圖索驥,找到修改職人幫忙延續物命。
然而,他們卻因此看見衣物修改師的產業斷層,更進一步推動培養新世代的衣物修改師,延續美好的手藝,讓衣物的永續成為可能,「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衣物在製造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污染,當大家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時,才會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塑膠自面世以來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亦造成空汙與海洋廢棄物等嚴重的環境問題,在「塑料實驗室」中,「不垃圾場」的創辦人楊蕙菱和張楷翊,發現塑膠有著堅固的化學鏈,可以被回收再生五到六個循環。
因此他們開始從民生垃圾、特定店家垃圾、海洋廢棄物,搜集各種塑膠回收物,用近乎土砲的方式,細分後將其用攪碎機打碎,倒進洗衣機中清洗,並與各種領域的設計師、工藝師合作,將再生塑膠帶入人們的生活中。
不過楊蕙菱強調,「我們希望大家可以重新思考塑膠的價值」,不應該因為塑膠價低,就買一次丟一次,「塑膠再生並不是解救世界的方法,塑膠再生多次後就無法再塑型,仍然變成真正廢棄物」。應該要改變價值觀,改變使用塑膠的模式,並尋找替代材質,以減少對環境的傷害。
(圖說:不垃圾場,希望透過展覽可以讓大家重新思考塑膠的價值。)
除了「循環」議題,在C-LAB展出的「城市震盪」展覽,還以「複式」檢視現代工業化體制與全球資本主義所暢行的進步論與增長主義,對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多項影響,更以「污痕」探索現代化治理思維及秩序系統,對身體或意識進行的控管。誠摯邀請喜愛當代藝術、歷史文化與循環經濟的民眾,前進空總展覽現場,親身體驗策展人們對於如何因應世界的環境議題,以循環經濟模式找到新的出路。
「城市震盪」主題展覽時間:2019/10/05-12/08地點: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