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社區空間類首獎】攝影圖書室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
作者:高宜凡
攝影:陳之俊
日期:2019-11-08

走出捷運台電大樓站,穿過大馬路,緩緩步入一處恬靜巷弄,台灣第一座以「攝影」為主題的公共圖書館近在眼前,這也是剛拿下第19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社區空間類首獎的「Lightbox攝影圖書室」。

過去,這裡是屋齡超過一甲子的台北市秘書處官員眷舍,已經閒置多年。經過「島嶼影像合創社」提出以修代租的申請,如今成為許多攝影愛好者及藝文人士最愛的去處之一。

開放建築,歡迎所有人進來交流

對攝影愛好者來說,Lightbox這個詞絕不陌生,意即俗稱的燈箱,是用來檢查底片的發光盒子。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_img_1

進門前,你會在地上看到斗大的「Free To All」字樣,這是仿效1848年成立的美國首座公共圖書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知識自由」的理念,內部也有「打造一個人人都可以自由學習攝影的所在」標語。

攝影圖書室的空間理念不難懂,就是:開放、通透和簡潔,他們把以前的宿舍隔間全部打通,如今只剩一個能夠一眼望穿的藏書區和閱覽桌椅,及位於高處的閣樓倉庫,視覺也以溫暖的木頭家具和灰色牆壁為主。幾乎只要用一張照片,就能介紹完整棟建築。

對外,攝影圖書室以大面積落地窗和半透明浪板,取代以往的鐵捲門,讓整座建築對社區鄰里完全敞開,還設計了親切的半戶外休憩區域,讓大家都很自然地走進來,在無壓力的狀態下輕鬆對談、交流。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_img_2

攝影圖書室專案經理魏蘭懿解釋,其實這裡不只針對專業攝影社群,更歡迎所有一般大眾,儘管面積不算大,但從門口、通道到廁所,都配置了無障礙空間設計,輪椅族來也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完全免費。

共構也共享,群眾合力打造的公共空間

事實上,攝影圖書室會設計地如此簡潔,是有原因的。

2016年5月,攝影圖書室由創辦人曹良賓在金門街發起,當時只是一個10坪的小空間,打算蒐集、整理和台灣有關的攝影作品。

沒想到過去三年,外界的迴響超乎想像,他們共獲得超過400位熱心朋友的支持,至今不僅募集到3500本攝影書,舉辦過上百場講座,還吸引許多國際友人造訪,可說成功點亮了台灣攝影的國際視野。

也因此,過去的狹小空間不敷使用,透過台北市政府的「徵求民間提案活化市有閒置房地實施計畫」,總算取得目前約30坪的新空間。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_img_3

而為貫徹共享精神,啟動老屋修繕計畫的資金缺口,攝影圖書室便以群眾募資的方式籌措,最後成功募集到超過300萬元,打造出一間集眾人之力完成的公共空間。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委員會召集人黃金樺分析,攝影圖書室的改造理念簡單易懂,而且都是隨處可見、易施工、高經濟性的建材元素。更難得的是,透過群眾募資的資金取得方式,填補了以往非營利組織常得仰賴政府補助的財務弱點,替其他打算活化老屋的單位,提供了新的參考模式。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_img_4

從私人空間擴展到公共建築,攝影圖書室了解自己承擔的影像保存與社會教育責任。今後除繼續蒐集館藏、舉辦活動,還有意開放「Office Hour」,解答民眾在攝影上的疑難雜症,讓更多喜歡影像、對攝影好奇的人們,都可以大膽進來探索。

這,不就是公共空間的價值所在嗎?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_img_5

關鍵字:美學多元包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老台北、舊建築、新韻味
設計給自己住的老屋,來場城市生活實驗吧!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