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鄰近大安森林公園的溫州街,由於臨近台大、師大等國立院校,這裡過去聚集了許多教職員和公務家庭,生活實驗所就位於這片靜謐的巷弄內。
進門前,你會先被「半開式」的圍牆吸引,以往環繞外圍的水泥牆,如今變成可調整的格柵板,用以區隔巷道,連屋主的休旅車也露了半截出來。如此大膽打開住家圍牆的作法,相當挑戰台灣人既有認知。
進門後,左側那道厚實、高逾兩公尺的白色磨石子牆,猶如一把設計師的巨尺,一來劃分出室內的私密空間和公共領域,也重新界定了兩種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
含庭院總面積約67坪的生活實驗所,前身是台灣大學的教職員宿舍,包含了歷史近百年的日式木造老房,以及後來民國時期增建的水泥外廳。在屋裡來回穿梭,依然可發現不少日治和民國時期留下的時代印記,煞是有趣。
三個孩子的媽、也是屋主的「柏成設計」合夥創辦人王菱檥解釋,他們在房裡加了很多開口,也盡量以透明材質(如玻璃)當隔間,希望讓不同的空間彼此連結,比方大人在廚房烹飪時,可以看到孩子在庭院玩耍,坐在交誼廳聊天,可以跟在外面烤肉的親友搭話,連坐在浴缸梳洗時,也能搭著夜色更加放鬆。
目前左半部的日式老屋,是一家五口的住宅空間,右半邊的水泥房舍,則作為廚房和交誼廳,常有朋友來此聚會,未來也打算開放外界使用。坐在房裡,不但能感受到庭院和外頭街廓的氣氛,還能遠眺天光,感覺相當奇特,不同空間的界線和區隔,是那麼若隱若現。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入住後,王菱檥直說,「最滿意的就是這道牆!」他們大膽在室內放了一座厚實的牆,不僅串連許多零碎空間,「回」字形的生活動線,更讓三位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每天走跳在不同空間,「雖然有些稜稜角角、也有點高低差,但我們會教孩子適應它。」
天氣好的時候,爬個梯子就能直接上屋頂,不用大手筆購置豪宅,就能享受都會家庭難得的一片星空及獨家視野。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除了設計創意令人驚艷,生活實驗所還有個特色,這是一棟由屋主親自操刀、「自己的房子自己改」的老屋重生真實案例。
自小移居紐澳的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曾在國外求學、工作多年,歷練過日本黑川紀章及紐約Kevin Kennon等知名事務所,回台後和太太王菱檥一起發展事業,同時養育三個孩子。
儘管兩人都有多年旅外背景,但王菱檥一直很喜歡這附近的街區,常拜託朋友查探有無要轉手、出租的老房子,甚至有意自購畸零地自建住宅。如今總算美夢成真,直接住進自己的設計裡。
圖片提供:柏成設計
有趣的是,平時幫人設計住宅的建築師,操刀自己的房子不見得比較快。王菱檥苦笑,生活實驗所不但前後花了快一年才完工,設計案更翻過許多次,連房子入口也改過,是非常特別的換位思考經驗。
訪談過程中,王菱檥多次強調,這棟老屋還是「未完成」的設計案,隨時會因為需求的改變而調整。「既然叫生活實驗所,我們就想展現更多可能性!」站在庭院的她,看著在屋頂玩耍的女兒如此說道。
的確,老屋不必只是一味懷舊,應該也要展現新的活力跟想法。這次獲獎的生活實驗所,就讓人深刻感受到,新世代創意階級對於居住環境的無窮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