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台北老屋新生大獎【非住宅類首獎】潮小屋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
作者:高宜凡
攝影:陳之俊
日期:2019-11-07

介於和平東路和金華街之間,周遭齊聚多所大學和公務機關的潮州街,過去是台北市有名的文教區,只是隨著時光的推演,逐漸褪去了昔日風華。

然而,今年重登世人眼前的「潮小屋」,不但榮獲第19屆台北老屋新生大獎的非住宅類首獎,更打算成為這裡的「社區創生」中心。

搶眼「潮州綠」,散發濃濃時代感

要找到潮小屋並不難,沿著潮州街漫步,從遠處望去就可發現,街角有棟整面翠綠磚牆的三層樓老屋,外型充滿古典美,而且極具辨識性。

目前潮小屋的一、二樓,是知名的臺式餐飲空間「貳房苑」(LiviGreen),坐在窗邊用餐,就能俯瞰街景,三樓則是「雙好實業」(2byWu&Chen)的設計工作室。儘管開幕才幾個月,由於雅緻的建築美感,已經吸引不少藝文人士走訪,更常有網美在此打卡、拍照。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_img_1

事實上,這片搶眼的「潮州綠」,就是從當地的歷史脈絡長出來的。

過往,因鄰近軍用基地,潮州街一帶的建築外關,都被要求使用低調的大地色系,加上居民常以植栽與樹木增添居家造景,構成了這附近社區的視覺符碼。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因此在構思重建時,主導設計的雙好設計創辦人吳恩均便以「PANTONE5463綠」外牆,配合台灣建築常用的丁掛磚,呼應當年的城市紋理,並將之命名為「潮州綠」,還推出專屬的釉燒馬克杯,讓人感受那個時代的台式生活意象。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_img_2

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委員會召集人黃金樺讚嘆,潮小屋能在競爭激烈的非住宅類脫穎而出很不容易,不但讓人看到細緻的改造手法,「現在整棟房子就像是街區環境裡的『仕女』,非常優雅!」

不當文青店,替老社區尋覓新活力

其實,在潮小屋問世前,這裡原本是1963年完工的日式泥作老房,過去當成國營企業(台電公司)的保安警察隊宿舍,不過閒置了快20年,屋況殘破不說,還因生人勿近的森嚴感,常讓人以為是鬼屋或廢墟。

如今,經過一番整頓和翻修,原本的殘破老屋總算改頭換面。

負責資產開發、策略規劃的「真實建築」創辦人陳佳蔚說明,為降低過去帶給街坊的距離感,潮小屋先是加大開窗、降低側牆高度,再使用透明浪板,設置仿若透明屋頂的天井,大量引進外部自然光,將過去昏暗且狹長的室內空間,轉化為明亮、友善的有趣空間。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_img_3

除了彰顯這棟半世紀老房的特色,例如保留部分的窗框、實木扶手和既有建材,潮小屋也在內部裝飾和經營層面下了不少工夫,比方來自花蓮的蛇紋石大理石桌,經設計師Blom&Blom改造的舊燈,盡量採用源自台灣的設計作品,室內景觀也以本土蕨類植物營造,讓人在體驗古早台味之餘,也能感受到有別於以往的設計質感。

除了發揚老屋重生的建築美感和商業價值,潮小屋還想成為周遭鄰里的「社區創生」基地。陳佳蔚強調,潮小屋不想變成過一陣子就退流行的文青咖啡館,改造老屋除了建築結構的「重生」(Regeneration);在經營想法上也要與時俱進的「更新」(Renew)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_img_4

對此,儘管開幕還不久,但這裡已經辦過多場展覽和藝文講座,二樓的多功能梯形空間就是最好的展演空間和交流場地,希望透過建設公司、設計團隊、餐飲空間等不同單位的合作和激盪,逐步帶動街區活化。

誰說老屋只能獨善其身,而且不能變得很「潮」的?

昔日森嚴警備所,化身潮州街「社區創生」熱點!_img_5

關鍵字:美學產業重生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老台北、舊建築、新韻味
設計給自己住的老屋,來場城市生活實驗吧!
對所有人開放,全台首見的「攝影圖書室」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