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出國旅行大概都會提早做功課,研究好景點、規劃住宿與預定交通等,許多遠程航線的旅客更會在半年、甚至一年前,就訂好機票。
可是,如果一趟準備周詳的旅程,卻在最後關頭碰到航空公司罷工,想必會讓人心煩意亂、人仰馬翻。這番情景,在近年勞權覺醒的台灣愈來愈常見,但在筆者目前居住的法國,事實上並不稀奇。
2018年,法國各界掀起接力罷工,主因是抗議馬克宏政府為節省公共開支,打算在2022年前削減12萬個公務員職位的改革舉措。
在「法國國鐵」(SNCF)的號召下,從二月底到六月底約發生了180場罷工遊行,總計超過32萬人響應。響應罷工的業態包含法國國鐵、鐵路工人、教師、醫護人員、電廠員工等,法國航空(AirFrance)的空服員、機師、地勤,也加入了罷工行列,要求公司改善薪酬待遇。
法國航空隸屬於「法荷航空」(Air France-KLM)集團,是歐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但近年因廉價航空瓜分市場大餅,使得這些老品牌也不得不設法節省成本,持續凍漲工資,法荷航空員工對此提出加薪5.1%的訴求,並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罷工運動。
和台灣前陣子剛發生的長榮罷工(僅空服員)有些不同。首先,法航是空服員跟著機長、地勤一起罷工 ,所以不會看到勞方內訌、充滿雜音的不團結畫面。
其次,不同於長榮空服員的短天數(今年於6/20~7/6發動)罷工,法航採取多點開花的長期抗戰策略。也就是在一個月當中,只有特定幾天會罷工,而且提前對外宣告罷工時程表,以及罷工當天的減班幅度(按國內、歐洲、國際航線而不同),讓旅客有時間應變。
去年法國大罷工期間,上網查詢到的各公司(火車、飛機等)罷工時程表。
由於法國人對於「罷工」運動並不陌生,社會也普遍支持勞工具有「罷工權」,所以很少發生在機場或車站怒罵工作人員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旅客會提早規劃其他交通工具和因應備案,面應不巧遇到罷工時的交通打結狀況。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在法國待久了,遇到罷工也是很正常的。
話說,去年三月底我正好要去南法參加朋友的婚前單身派對,由於歐洲機票根據訂位時間,價格常有很大波動,通常越早買、越便宜,所以我早在年初就買好機票,偏偏出發那一天,剛好碰上法航的罷工。
搭機前幾天,我收到一封法航寄來的電子郵件:「2018年3月23日,法航僱員工會的社會運動」(見下圖),向旅客說明說明如何透過線上系統,查詢自己的班機是否有被取消(歐盟法律規定,飛機被取消至少得兩星期前告知),倘若真的遭到取消,還有哪些解決方案可選擇,以及罷工當天應該注意的事項。
我按照信上說明、戰戰兢兢地查詢,很幸運的,班機並未取消。當天一早去機場,新聞報導都說航空公司的櫃檯一整個空蕩蕩,幸好,我的班機還是如期飛往南法。然而,飛機落地後,我看了一下機場顯示螢幕才知道,當天中午後的航班幾乎全遭取消,且國內線取消幅度逼近四成。
長達數個月的罷工過程中,工會、資方與政府持續協商,但隨著時間過去,談判開始陷入膠著,參與人數也不斷下降,雙方鏖戰到五月中,大概只剩14%的機師和2.9%的地勤,還在響應罷工。
整體來說,去年法國大罷工的斬獲並不大,馬克宏總統夾帶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氣勢堅持改革,加上許多民眾也覺得為了健全公部門運作,此次國鐵改革有其必要性,因此最終法案還是通過。而法航隔年(2019)的加薪幅度,也只從資方表定的1%增為2%,預計2021年前再微調1.76%。連帶影響的是,由於罷工造成逾3億歐元(超過102億台幣)的損失,員工當年的激勵獎金也跟著縮水了。
作者在罷工期間幸運搭上班機的紀念照。(圖片來源:趙偉婷)
儘管不一定每次罷工都能達到預期戰果,但可以確定的是,勞工的訴求與心聲必須在過程中被聽到,作為未來改善勞動環境的本錢。而法航化解外界不滿的準備工作,也值得台灣相關單位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