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動物園,就是在往動物園的路上

新竹市立動物園連小英都成了粉絲,背後有洋蔥!

新竹市立動物園連小英都成了粉絲,背後有洋蔥!
作者:高宜凡
日期:2019-08-28

父親節前夕,風城掀起一股搶票熱潮,不是什麼天王天后或超級網紅要來,而是歷時兩年大改造的「新竹市立動物園」,終於要重新跟民眾見面了!

為回應大小朋友的朝思暮想,新竹市政府在暑假辦了一場報名制的環境教育導覽,先開放部分園區,帶大家拜訪動物明星「河馬樂樂」的新家,沒想到960個名額才3分鐘就被秒殺,10天後,連蔡英文總統也慕名而來,小學畢業第一次來動物園的她,當下即被河馬樂樂「圈粉」成功。

8月17日導覽正式開跑,搶到票的幸運家長紛紛帶著孩子重遊舊地,「爸爸小時候每次來都要跟大象門拍照」「樂樂家以前很小喔!」「噴水池後的樓梯以前是猴子,辦公室是小鳥區,園區尾端是長頸鹿~」不少市民對動物園以前的場景如數家珍地說,讓為重建工程忙得沒日沒夜的市府員工們頗為感動。

新竹市立動物園連小英都成了粉絲,背後有洋蔥!_img_1

儘管年底才正式開幕,但為了重新出發的新竹市立動物園,過去四年,市府團隊付出了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努力。許多同仁戲稱,簡直已經把動物園當成了自己家。

此話不假,時間拉回導覽前一周,每天都有近200人在動物園裡忙進忙出、跑上跑下,只為了讓這場新竹年度大戲做好準備。

好多夜晚,大家都在動物園開趴?

從1936年算起,新竹市立動物園可說是全台原址存在最久的動物園,橫跨了好幾代新竹人的記憶。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被網友封為「小智」的市長林智堅,小時候也為動物園著迷不已。第一任期開始,他便著手推動老舊動物園的改造,許多市民都引頸期盼,走到哪都會有人在問:「市長,動物園什麼時候會好?」其實從規模來看,動物園並非林智堅上任來的最大工程,不過,卻很可能最受新竹人期待的建設。八月初甫公開導覽報名資訊,就有民眾誤以為動物園重新開放,迫不及待地衝到大門、等著要入園。

「我不是在動物園,就是在動物園的路上」,這不是超商賣咖啡的文青口號,而是動員三個局處的動物園改造工程團隊,每天都在經歷的寫實場景。一開始,大家還會換工作服跟雨鞋進入工地,後來連開會空檔也必須善用,不少人直接穿著襯衫、西裝褲、皮鞋,就從另一個公務現場「直接上陣」。

新竹市立動物園連小英都成了粉絲,背後有洋蔥!_img_2

動物園園長楊家民透露,開園前夕,動物園每天都「人滿為患」,從施工團隊、設計監造、到各局處的伙伴都有。有次一位同仁跑來說,「好像有民眾不小心誤闖園區,不知道在拿什麼工地的東西,」他到現場一看,這位「民眾」其實是市府秘書長陳章賢,正在工地撿垃圾、協助善後,只是年輕同仁不認得而已。

開放導覽一周來,除了孩子們最愛的河馬樂樂,常在新的大水池裡用各種戲水動作萌翻觀眾,市民們對嶄新的園區空間、友善身障族群的路面也讚譽有佳。殊不知,這些平坦的鵝黃色碎石路、整齊的植栽、沿路的親水造景,是無數人在許多個夜晚揮汗的成果。

尤其是策展完工前的「黃金七天」,深夜的動物園;簡直比白天還熱鬧。為什麼?因為多數局處長白天都是會議車輪戰,晚上才有時間來現場會勘、確認進度,不少同仁直說像市府員工開的「動物園深夜趴」

新竹市立動物園連小英都成了粉絲,背後有洋蔥!_img_3

公務員下海,幫做工、還當清潔隊!

假如你還記得的話,那時台灣正遭遇「利奇馬颱風」侵襲,除了防颱得繃緊神經,大家也不想讓工班弄到太晚,於是便主動挽起袖子,一起協助造景工程。城市行銷處的處長顏章聖和產業發展處的吳甲天,兩人每天都帶著同仁一起幫種植栽、鋪石頭。

市長林智堅當然沒閒著,除了抓緊每個行程空檔,經常抽空到動物園視察之外,利奇馬颱風席捲全城時,他先確認災情處理完畢,便立刻趕到動物園,確認工程是否受氣候災情延誤,並呼籲大家注意安全。

颱風過後,挑戰還沒結束。

8月16日,總統準備來訪的前一晚,新竹突然下了一陣暴雨,不少人心裡都放不下動物園,天還沒亮就趕到現場,連市長也在大清早抵達,最後由消防局長率領水車大隊,將園區地板清得亮晶晶,同仁們也拿起掃把與畚箕,合力清潔被暴雨肆虐的場地,讓總統看到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展現最完美的姿態。

靠著這群在背後默默努力的無名英雄,讓跨越三代當地人回憶的新竹市立動物園,在重生前的導覽活動就如此廣受好評。等年底正式開幕後,大家一定要抽空去實地走一遭喔!


關鍵字:政策北部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新竹假日要去哪?「微笑水岸」成打卡新熱點!
「三大港」接力開唱~為何城市要搞聯合行銷?
一座購物中心打破三魔咒 新竹巨城讓市民超有感
高宜凡

高宜凡

沈浸傳統產業、經營管理 丶環保、能源、氣候、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路線超過10年,多次執行國際報導及越洋專題,採訪足跡遍及兩岸、日本、東南亞、德國、英國、法國、瑞士、丹麥、馬拉威等地,並於2009~2016年擔任遠見雜誌「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專案負責人,目前處於傳統平面雜誌和網路社群平台之間的迷離空間,尋求媒體數位轉型過程的一線曙光。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