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第一個週末,好山好水的宜蘭冬山河公園正在舉辦2019童玩節的開幕儀式,現場充滿孩子的笑聲。
不過,往北20公里的礁溪六結路,還有場別開生面的「為太陽能而跑」活動,來自地方團體和學校的年輕志工,協同「竹林養護院」的阿公、阿嬤們,扶老攜幼地一起撿拾菸蒂,慶祝養護院將裝上44.8kWp的太陽光電系統,預計往後20年可發出約70萬度潔淨電力,創造220萬元的收入和可觀減碳效益。
屋頂上的太陽能板,來自國內第一家上市電子公司「光寶科技」的捐贈,透過社會企業「陽光伏特家」的媒合,再連結宜蘭縣政府的太陽光電設備補助,一起為竹林養護院提供長期的資助。
圖片提供:光寶科技,攝影:陳皓東
台灣的能源狀況近年備受各界關注,政府訂出2025年綠電比率達20%的政策目標,能否達標引起不少討論。因此這兩年,愈來愈多企業加入實際應用及扶植再生能源的陣營,或以此做為CSR(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策略,包括富邦集團、台灣大哥大、國泰金控、中美矽晶等知名企業,都已投入這類公益綠能專案。
不僅如此,為太陽能而跑還加入時下最夯的塑膠垃圾議題。
別以為塑膠垃圾只有杯子跟吸管,六月底,美國女攝影師Karen Mason在佛羅里達海邊拍到一張令人心碎的照片,在社群媒體引發廣泛關注,一隻黑色剪嘴鷗竟叼著一根菸屁股,想要餵給自己的小寶寶,顯然把人類亂丟的菸蒂誤認為小魚或小蟲等食物了。
圖片來源:Karen Mason臉書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零廢棄研究專員孫瑋孜分析,自從1928年匈牙利人Boris Aivaz 發明了用紙捲成的圓柱狀濾嘴,至今超過98%的市售香菸都含有濾嘴,且幾乎都以「醋酸纖維」塑膠做成。去年美國環保組織調查,發現近八成民眾以為菸蒂並非塑膠垃圾;反而誤以為它的材質是棉花。
事實上,這些醋酸纖維起碼要花12年才能在環境中分解。這段漫長時間裡,菸蒂會裂解成更小的「微塑膠纖維」,一路吸附各種汙染物,進入浮游生物、魚類、鳥類和其他生物體內,回到我們的食物鏈和餐桌上。各種千奇百狀的菸頭,如今充斥在每日隨處可見的生活場景,從街道、水溝、公園、建築頂樓、到海灘。《BusinessInsider》去年一篇報導便指出,全球每年被丟棄的菸蒂超過4.5兆個,儼然成為數量最多的海洋垃圾,甚至超越塑膠袋、食品包裝、寶特瓶與吸管。
影片來自「台灣樂跑團」臉書。
光寶科技總執行長陳廣中坦承,若要比捐款規模,還有許多財力雄厚的大企業,「但我們想連帶提升的是員工健康,還有社會參與度,」他有次奉太座之命下樓倒廚餘,才發現各種資源回收的規定竟然這麼複雜,不但每個桶子收的東西不一樣,還得買專用塑膠袋才行。陳廣中強調,倘若沒有社會教育和民眾的參與,環境議題永遠只會被當成是政府的政策辯論,無法進入生活。
有鑑於此,光寶特別融入最新的「樂跑」風潮,把撿菸蒂變成一件愛地球、顧健康、而且很潮的事兒!
成立剛滿一年、成員近900人的「台灣樂跑團」(Plogging Taiwan),這次便響應太陽能而跑的公益訴求,在各地發起「撿拾十萬菸蒂」的全民樂跑運動,號召同好一起出門撿菸蒂、提升公益善款,最後替竹林養護院招募到超過102萬元的款項。
有趣的是,這十萬根菸蒂來自天南地北,從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西門町、桃園鬧區,甚至遠及澎湖、以色列、奧地利、芬蘭等地,把網路上的環境倡議,轉化為線下的具體行動和實質參與,而非待在鍵盤前的嘴砲或憑空想像。
事實上,竹林養護院自發綠電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這間成立於1991年的老字號機構,不但是宜蘭縣第一所私立、並且具有非營利組織性質的民間安養院,彷如多層次玻璃瀑布的通透外觀、可一覽蘭陽平原田野景緻的巧妙設計,更出自本土建築名家黃聲遠之手,曾在2000年一舉囊括遠東傑出建築獎和建築師雜誌獎,早就是國內知名的綠色照護場所。
透過首見的「為太陽能而跑」活動,不但達成跑者減重、家園減塑、環境減碳等三重效益,更替亟需資源的社福單位找到20年穩定進帳。誰說用愛不能發電呢?
圖片提供:光寶科技,攝影:陳皓東